基督新教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在中國創辦了數十所專科學校和大學。其後有些經過重組、合併,最終在二十世紀初期成為十三所基督教大學,其名稱及校址所在分列如下:
燕京大學(YenchingYniversity)(北京)
齊魯大學(CheelooUniversity)(濟南)
金陵大學(GinlingUniversity)(南京)
金陵女子大學(GinlingWomen'sUniversity)(南京)
聖約翰大學(St.John'sUniversity)(上海)
滬江大學(ShanghaiBaptistUniversity)(上海)
東吳大學(SoochowUniversity)(蘇州)
之江大學(HangchowUniversity)(杭州)
華中大學(HuaChungUniversity)(武漢)
華西協合大學(WestChinaUnionUniversity)(成都)
福建協和大學(FukienChristianUnionUniversity)(福州)
華南女子大學(SouthChinaWomen'sUniversity)(福州)
嶺南大學(LingnamUniversity)(廣州)
這些由基督教創辦及管理的私立院校,一般統稱「教會大學」。在民國年間,其中好幾間教會大學都辦得非常出色,教授陣容鼎盛,傑出的學生也不少。以成就和名譽論,差不多可與全國最著名的學府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並駕齊驅。而一些專科,如燕京大學的社會系和新聞系,齊魯大學的農科和醫科,金陵大學的農林學、物理學,聖約翰的外語和醫學,東吳的法科、理科,和嶺南的教育、商科及社會科學,都是全國有名的。
在教會大學的興盛時期,即三十和四十年代,「名牌」教授眾多,如金陵大學的科學院院長魏學仁及物理系教授吳景超,皆畢業於享譽盛名的世界物理學研究中心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燕京大學的物理學教授謝玉銘,也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後來在滬江大學及復旦大學任教的女兒謝希德,都是本世紀傑出的科學家。在文科中,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的陳垣、燕大的錢穆和顧頡剛,都稱得上是史學界權威;而燕大吳雷川、馬鑒、謝婉瑩(冰心)、趙紫宸、許地山等,也是文學界和宗教界首屈一指的人物。其他的著名教授如陳寅恪、沈兼士、周作人等也曾在教會大學任教。
至於著名的畢業生,各科各系,比比皆是。文學家如老舍、冰心、蕭乾,翻譯家如梁宗岱和嚴群,哲學家如方東美、謝扶雅、汝信,史學家史念海、章開沅、周一良、譚其驤、翁獨健、齊思和、白壽侯,地理學家彝仁之,社會學家費孝通、吳文藻、李安宅、楊慶垄,政治家和外交家黃華、龔澎、龔普生、雷潔琼、魯平、周南等,儼然是一部近代中國名人錄。毫無疑問,教會大學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整體而言,它在整個近代中國的變遷中,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一九四九年之後,由於中國政治社會的遽變,不但教會大學的發展受到約束和限制,而且在五十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全面重組和院校科系調整之後,再沒有容身之地。紛紛併入不同的國立大學或科研單位。教會大學的時代也宣告結束。筆者將一連四期,從教會大學的結束作為開始,敘述及分析其「死亡」與「重生」的故事。當前此「重生」尚僅限於「歷史」與「意識」之間,並無實際復校之行動,不過,在意念上「復活」,即為行動之開始。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特稿】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