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內子在本專欄寫的「仍是個謎」,令我想起一位女傳道說:「女人可以忍:只要有人明白和支持,女人可以繼續不斷地忍﹙屢忍﹚。」
這位女同工不是將女性的氣質定型,因為有些女人天生容易動怒。她也不是將忍讓奉為圭臬,因為我見過她勇敢地面對難相處的人。她只是講出一個現象﹕女人比較容易忍氣吞聲。
我在「仍是個謎」讀到內子多次自我抑制情緒,忍受婆婆的疑心生暗鬼:「悶悶不樂」﹑「心裡有些不高興」和「為此生氣」,她當日氣憤的樣貌竟重現眼前!我感到有點酸澀,但更多是欣賞她包容婆婆的喜悅!
「婆媳關係就好像一個碗,不要讓它有裂痕。」教會中一位有幾名媳婦的老探訪部員說:「不然,以後每一次碰撞、敲擊,都會發出『啞』聲!」內子為此竭力與婆婆保持和睦,令婆媳關係即使遭受撞擊,聲音仍然保持清脆響亮。
她處理婆媳關係的原理是﹕負面的感受源於負面的思想,但基督教信仰可以孕育積極的情緒!因婆婆的老毛病-東西不見了便懷疑孫女,惹起不必要的紛擾﹙負面思想﹚,內子便為此不悅﹙負面感受﹚。但她靠著「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十12﹚這積極的信仰,培養積極的心力,去欣賞婆婆的好處,少去計較她的弱點。
不過,令她能夠「屢忍」,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有人明白和支持」。所以每次內子講婆媳故事的時候,我必定用真摯的心情去聆聽。因為妻子需要丈夫的,不是仲裁對與錯,而是以夫妻的親情去同感。婆媳關係不單牽涉兩個女人,夾在中間的男人需要以基督的愛去成就和睦。
中國諺語:「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會適合東方家庭。但聖經真理﹕「愛是恆久忍耐......凡事忍耐」﹙林前十三4,7﹚要比人間的智慧更高超!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