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穌哥show」的爭論,我不想再加一把火,但希望在傳播理論的基礎上,提供另一個思考角度。
外國多項研究指出,大眾傳播所能發揮的影響,其實很在乎受眾的個人背景、個人經歷及朋輩影響,大眾傳播最顯著的效果,是強化既有的觀念,反而在改變觀念方面的效果輕微;人際傳播有時比大眾傳播更加有效。
「穌哥show」雖未算是大眾傳播(註),但有些概念是可以借用的,例如:不應假設一場表演用了「穌哥show」這名稱,就會有人奉「穌哥」之名祈禱;不能假設採用棟篤笑形式,就會令受眾產生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因為受眾從大型集會接收的信息,只得一個模糊輪廓、一個印象,不具適切的針對性,這也正正說明佈道會的跟進工作的重要性。能夠令人刻骨銘心的,不是某一個show,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儘管不能排除「穌哥show」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但這個show在四天裡,把逾千人帶返教會,我想,香港教會也應持積極態度,本着互補不足的精神給予支持,只要這些決志或回轉者踏進教會,教會便有機會洗擦他們從大型集會中得到的不純正觀念(如有的話);關鍵是這個show把他們從教會外帶到教會內。
令我擔心的,反而是教會有沒有作好接待的準備?一個人不管在大型集會裡有多感動,只要在教會人際關係上摔一跤,已足以令他/她在信仰上大大跌倒。
大眾傳播是一種學問,人際傳播是另一種學問。喜見香港基督教有機構發掘大眾傳播的潛力,期望教會也更專注、更踏實地開發人際傳播的寶藏,因為大眾傳播只是吸引蝴蝶、蜜蜂的花朵,教會才是根基。
註:「穌哥show」本身與大眾傳播的最主要分別,在於受眾的直接參與及即時的互動關係;但其光碟出版已歸屬大眾傳播之列。
禾月(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