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所講的教育不單只是領人歸主,更是為要培養成熟的基督徒﹐其中最關注的就是人的生命。踏入新的世紀,後現代教育為教會教導帶來甚麼衝擊?教育工作者可有怎樣的夢想?適值今日是教育主日,鄺偉衡牧師與小點將透過以下文章,與讀者分享他們的心聲。
前現代、現代已經陸續走出時空的舞台,繼而後現代的出現是無法抗拒的。時代的嬗變,無論接受與否、自覺與否、種種現象已影響着我們思想和生活模式。雖然後現代不是甚麼邪魔鬼怪,但總有她的負面情況及壞的影響:
1. 多元選擇、走向學習內容自決的門路
後現代教育提倡多元、平衡和創意,為提高個人自決意向為主導,喜好的學習形成二極化、也會產生質素下降。選擇取捨的方式,也恐切割聖經,小型教會在資源上也未能提供多元選擇,恐教友或「流動人口」。
2. 過程學習、走向互動參與的學習模式
只作經歷分享、討論、自我發現及啟發、師生關係是平等的。故此,掌握全面及系統的思維是不易的,隱固基礎是存疑的。單向的講道講座是否應取消?或融入互動更佳?可達成教學相長?
3. 價值學習、走向消費者為中心的架構
群體的基礎不是相信,而是為求存、互惠。學習的動機為利益回報、取向接受感性和直覺的感受、而忽視更高的理想。聽道不再是靈命更新,而要拿回有用資料或娛樂。需要別人的支持,多於神話語的幫助,教會還可提供甚麼嗎?
教育不是二文三語的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品德、心靈的塑造。適切的回應是引人走出誤區,保信仰的活力。小組化、多元化、彼此牧養、獨立追求、可能是目前化解後現代教育的良方,求主賜智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