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教會,因「社會福音」的新神學學說,很多教會作出回應,最終使很多香港教會在堅持傳純正的福音同時,也能積極參與社會關懷的工作。八九年「六四事件」也逼使香港教會在「政教關係」上作較深入的反思。同樣地,八十年代至今的靈恩第三波運動,也促使香港教會對有關聖靈的教義做較深入的探討。
本世紀靈恩運動大致上可分為四個階段:
二十世紀的靈恩運動是源於早兩個世紀的聖潔運動;而聖潔運動的起源是由十八世紀約翰及查理衛斯理兄弟的聖潔會(Holy Club;以後別人因見他們循規蹈矩的生活而稱他們為「遁道會」〔Methodist〕)開始。在約翰衛斯理的神學觀點中,最特別的地方是他認為某些長進的基督徒會經驗神所賜的「第二次祝福」,意思是他相信某些基督徒會在信主(即第一次祝福)一段時間後,神的恩典會特別臨到這些人,他們會被神的愛所充滿,而且會大發熱心,靠着聖靈過聖潔完全不犯罪的生活。引發約翰衛斯理有這個神學論點,是由於他在三十五歲時個人的復興經驗,以及看見很多在聖潔運動中的前輩都有相似的經驗。
雖然從今天的角度看,約翰衛斯理本人絕對不是靈恩派的人,但他對聖靈在基督徒身上有兩次祝福的工作,以及將基督徒分作兩類信徒的神學架構,被後來靈恩派人士借用來他們的神學思想中,並冠以靈恩派的神學色彩,成為靈恩第一波,甚至是所有靈恩運動的特色。
靈恩第一波的發源地是美國肯薩斯州杜百加(Topeka)的伯特利神學院。一九○一年該院的創辦人柏涵(Charles Fox Parham)為一名女學生Agnes Ozman按手禱告後,她說方言而開始,後來這件事及柏涵的講道吸引了大批聽眾,其中一位黑人學生名叫西摩(William James Seymour)更在著名的羅省亞蘇撒街(Azusa Street)教導聖靈的工作,吸引了大批以黑人為主的信眾前來領受這「聖靈的恩賜」。
在這次靈恩運動中,有兩個特別的神學特色:第一是聖靈的洗;第二是說方言。
靈恩第一波的人,借用了約翰衛斯理的聖靈「第二次祝福」的理論,套上說方言靈恩表現,而成為這運動的主要特色。這即是說,聖靈透過有恩膏的人按手禱告,臨到一些已重生得救的基督徒,讓他們經歷復興,而且會說方言。這個經驗,靈恩第一波的人士,甚至今天不少的靈恩派人士,仍然叫它為聖靈的洗。
當我們查考聖經時,我們清楚看見「聖靈的洗」在新約中共出現了七次,而其中四次是在四福音中出現,都是記載施洗約翰為耶穌作的見證,他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太三11)到耶穌臨升天之前,他也引述約翰這個預言,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徒一5)說了這話,耶穌就很快離開門徒升天去了。這即是說,到耶穌升天時,約翰預言耶穌會用聖靈給門徒施洗這件事,還未應驗。
那麼約翰預言耶穌替門徒進行聖靈的洗是在哪個時候應驗呢?要找出正確答案,筆者認為應看聖靈的洗第六次在聖經中出現的記載(徒十一16-18)。彼得稱這次的經驗是聖靈的洗,並且把聖靈如何降臨在哥利流一家的情況,說成是他們在五旬節時經歷聖靈降臨的一樣,就是約翰預言耶穌給門徒的聖靈洗禮。彼得還說,這個恩賜是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甚至當時的會眾都贊同這個聖靈的洗,即是「神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
雖然在新約書信中,聖靈的洗只出現了一次,但意思是很清楚的,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十三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之一位聖靈。」保羅在這裏對哥林多所有的信徒說,無論是甚麼人,只要是基督徒,他們都曾領受聖靈的洗,而且在文法上看,這個聖靈洗禮的經驗是一次過完成的行動,即信徒信主時就已經完成的行動。
我們將以上七次在聖經中「聖靈的洗」意義歸納如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