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語文基準試、公務員的改革、醫療融資、強積金、社會服務的「一筆過撥款」、傳媒的紅威脅、職業司機要學英文、商界要考英語試、教育改革,......演變下去,甚麼改革、甚麼考試,相信陸續有來。
最近,總感到整個香港愈來愈多改變,壓迫感愈來愈大,而且,這些改變和壓迫感更有席卷各行各業之勢,令人透不過氣也教人不安。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考不完的試;經歷人生,便要經歷不同的考試,然而,考試是否只是用來界定外在、客觀的標準?又是否一定要透過考試,才可以作出某種的肯定?以語文基準試為例,教師為保飯碗,努力應付基準試,忽略了教學,校長、家長、學生可以接受嗎?透過考試,語文教學真的會有所改善?還是只着重數字?有多少教師的合格率而己。再以學能測驗為例,還記得,當年廢除升中試,設立學能測驗,官府都是說考核學生的理解能力,並非着重背誦死讀書,可是,學校、家長為了幫助學生、子女增強理解而要勤做無厘頭的理解補充練習。因此,取消學能測驗,又可否確保評核試,不會重蹈應付學能測驗要做的補充練習?
政府推動連串改革,大前題當然是為香港好,但這個好,是否就是爭排名次?是否如特首說要媲美倫敦、紐約。香港不可以按着自己的特色來發展嗎?是否一定要跟着別人走?為甚麼不問問香港是甚麼?究竟要做甚麼?
再者,香港是真的如此豆腐渣,甚麼都要改革?甚麼都要考試?政制改革就要循序漸進,其他的改革,卻要火速推行,這是甚麼論據?
溫燕蘭(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