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知道佈道工作是教會增長一個重要關口,然而相伴而來的栽培工作也備受關注。關注是一件事,反思又是另一件事。目前所見的栽培課程,還是由某幾個主流課程所主導,近十多年來沒有足夠新意打破悶局。即使有新製作,只見在印刷版面上略加改善而已。偶然有全新課程的出現,但筆者愚見仍感新製作、舊觀念的作品,至少在以下一些要件考慮中,沒有很大的進步。
筆者雖然步入中年,但發覺少年時代所採用的栽培材料,其特色仍延續至今日所見的栽培材料上。最要命的特色是「高概念」的考慮。高概念是指企圖在一段有限時間內發放大量的造就信息。無疑這是十分理想的,我們甚至會說:「初信者能超越基本的了解豈不是更好嗎?掌握更多信仰知識豈不更有幫助嗎?」我們完全認同,只是我們認為理想歸理想,實際的處境卻在向這理想說不。
強調高概念栽培材料者,需要了解信息傳遞的金科玉律:我們所傳的,並不全等於受眾所接收的。我們喜歡高概念性的材料,目的就是期望受栽培的人,能掌握更多的信仰知識。但現實告訴我們:所傳的和對方所聽的,永遠存在距離。初信者未必可以「照單全收」!人在單一次的學習中,能夠掌握的資訊往往比我們所期待的還要少。
人能接收的,往往受限於他個人的愛惡,這是傳播學給我們的忠告。我們必須「尊重」受眾的興趣,因為只有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才會主動接受。所以在設計栽培課程時,必須了解現代人的喜好特色,才能讓他們樂意聆聽我們所傳的信息。基於篇幅關係,我只提出幾個要點,較詳盡解釋只好待續。簡單來說,現代人厭惡冗長,厭惡文字(即概念性表達),也厭惡非人性的對待。反過來說,就是喜歡精簡,喜歡圖像性表達,更期望具關係的互動。具備這一切要點的栽培課程,哪裡可尋?難得!
(編按:本文與上期「低概念課程的方案」,次序錯調,謹此更正,並向作者及讀者致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