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港人突然「好讀書」起來?若真有「正」的靈丹妙藥,則不妨也借些世界的方法來「醒」一下我們讀經的靈。可惜的事,這並不是老兄與小弟三十年前追看的「XX盃校際問答比賽」那麼純情,如今的是成人版問答遊戲,標榜的是同樣追溯至三十年前的胡章釗名句「要獎金定要獎品」的邏輯-「要獎金定要答案。」
《百萬富翁》這個原創自英國三年前的問答遊戲不扮清高,直稱節目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中文譯得避諱些,減低發錢寒味道),獎金更高達港版節目的十倍(一百萬英鎊)。現今數十個國家地區的電視台買下其轉播權的亦「發達」,各地觀眾爭相看誰能在十數分鐘內摘取多少錢,千百人選一的參賽者亦難免賭片刻的名成利就(拿到五十萬的竟成為報章頭條人物)。說到底,這節目帶出一種人生觀:知識只是手段,金錢才是目的。
事實上,金錢魔力皆令近年外國不少節目大收旺場,如十年前的America's Funniest Home Videos以家居錄影趣事之最可得十萬美金,一年前的Survivor的荒島鬥智鬥力最後勝出者能獲一百萬美金。媒體發現利用知識、家庭、求生等「正氣」內容,結合金錢本身的萬「誘」引力,保證高收視的保證。精礸財路的本港傳媒與觀眾又怎會執輸呢,真是「書中自有黃金屋」。
在全球的銅臭文化污染下,基督徒不單要出污泥而不染,更要將污泥文化解毒,免得下代中毒太深而難以排毒茁長。的確,聖經問答比賽之類教會傳統節目可考慮參考《百萬富翁》的遊戲形式,加入多些集體參與、趣味性、創意等元素。然而,我們不會用獎金來提升讀經的動機,卻可用甚麼呢?難道真理真的如斯沒有吸引力,還是我們的問題只觸及真理的「字意」,而未進到「精意」,令信徒感到答來答去都只是「三覆被」般的老土乏味,就像問耶穌父親是誰,是甚麼出身;何不更問耶穌先祖中一些女性是誰(如他瑪、喇合、路得、拔示巴),是甚麼出身,從而籍此解釋神不嫌棄被人視為卑賤的人,竟收納她們為神聖靈家譜成員。
或許聖經仍是尚待開發的屬靈寶藏,有待我們晉身成為屬靈富翁。
徐濟時(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研究及培訓主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