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為新移民當順服的「蟲」


1929 期(2001 年 8 月 12 日)
◎ 文林 ◎ 夏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 接觸不同背景的新移民,
  已成為李健華生活的一部分。
  六月十五日,香港獅子會公佈第一屆「傑出社會服務領袖獎」,基督教新福事工協會總幹事李健華牧師,以四年服務新移民的傑出成就,成為領獎台上的一員。總結四年來的社會服務經驗,他強調,基督徒要清楚神給自己活在這個時代的使命,多關心留意身邊的人和事,不要只活在教會的四堵牆內。

  一番知易行難的說話,且看他如何親自演繹。

  「我對服事新來港人士的感動始於一九九七年。當時香港正值回歸,我發動了一個全球四十天禁食禱告行動。四十天內,我每天禁食禱告,很奇怪,當為新移民代禱時,眼淚竟開始流個不停,感受很深。」架著一副幼框眼鏡,一臉冷靜理智的李牧師,想不到也曾有如此感性的一刻。「剛巧,當時看到一段經文:『那時,耶和華看見沒有公平,甚不喜悅。他見無人拯救,無人代求,甚為詫異。』(賽五十九15~16)我才明白,原來真正在流淚的是神,祂為這群被遺忘的生命哭泣。」

  從感動中,李牧師知道神要交給他服事新移民的使命。然而,當時正身負推動「福音二千運動」重任的他,卻不太願意「接旨」。「我問神,怎會是我?做福音二千我已經去到好盡,又要開新工?」儘管經過一輪討價還價,但這位神僕最終還是選擇了順服,毅然離開原來的崗位,為神的國度開展新工。

  「記得在禱告中,神給了我一句說話:新移民群體要像一條鑰匙,為教會開啟福音的門。起初我不太明白,後來才漸漸體會到其中的意思。」他說,過去做基層的福音工作一直很難,「靠自己一雙手打拼」的勞工階層不太習慣接受別人的幫忙。直至八十年代,很多男士北上娶妻,如今妻兒開始陸續來港團聚,一時間,經濟、住屋、兒女就學等都出現問題,才發覺自己很無助。「這正好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透過一些實際的幫助,向他們傳福音。」李牧師很了解,當人面對生活的困難,心門更容易打開。於是,他開創了「新福事工協會」,而首要的事就是開一間貨倉,回收衣服物資,轉送給有需要的新移民。

  第一個接受「新福」幫助的個案,令李牧師印象猶深。「那是一個單親家庭。當太太拿著單程證來港,一心想和丈夫團聚,誰料長期過度勞累的丈夫竟在兩日內去世了,剩下一雙兒女,前路茫茫。當我們接觸他們時,他們只帶著僅有的一袋衣物寄宿在親戚家。」提起這家人不幸的遭遇,眼前的牧者,聲線變得緩慢低沈。「後來,相依為命的三母子在教會的幫忙下找到一處容身之所,我便開著一輛小貨車,替新福把一屋的家具送上門。」他說,當那位母親打開門的那一刻,眼淚隨即流了下來。後來,這一家也成了「新福」開辦以來第一個接受神的新移民家庭。

  不過,神給李牧師看到一幅更長遠的藍圖。「福音要由香港傳至中國,然後普及世界(現今中國單是留外的學人就有七十萬。新移民的根在中國,他們回去時很快可以帶領他們的家人、朋友,甚至整條村信主。有一位姊妹,六年前從山西來港,信主後回去帶領了媽媽和村裡的人信主。後來她媽媽更拿起聖經,到其他鄉村去當「赤腳傳道」,又讓女兒在港為他們籌錢,在村裡起了教堂。對傳播福音的前境充滿希望的李牧師,一雙眼睛頓然有了神釆。

  然而,人畢竟有軟弱的一面,牧師也不例外。第一次收集物資,竟讓這位神的僕人上了至今難忘的一課。有一間學校有幾張書桌送給我們,但要我自己去拿。那時還放不下自己的身分,心想「堂堂一個牧師要上門收舊東西,真失禮」,所以請了一個司機去收。貨車去了很久也沒回來,後來司機打電話來說,已運了好幾車貨,還沒運完。我一聽,傻了眼。原來學校將許多不要的物件都給了他,但都是些大檯大櫃,我們根本沒有用,最後白白花了三千元運輸費丟「垃圾」。

  三千元的損失並非最重要,難過的是看到自己一顆未完全順服的心,這時神又再次透過聖經對他說話:「你這蟲雅各和你們以色列人,不要害怕。耶和華說,我必幫助你。你的救贖主,就是以色列的聖者。看哪,我已使你成為有快齒打糧的新器具,......我要在淨光的高處開江河,在谷中開泉源,我要使沙漠變為水池,使乾地變為湧泉。」(賽四十一14~18)「我終於明白,自己只不過是一條『蟲』,必須謙卑,才能成為神手中『有快齒打糧的新器具』。既然神要我學這個功課,就要徹徹底底順服。那次之後,我就開始了親自上門收送物資。」李牧師這一段經歷,又是多少基督徒在信仰路上的寫照?

  新移民是李牧師目前全力關懷的群體,他們的真正需要,這位牧者很清楚。「新移民除了經濟、物資上的匱乏外,更需要愛和關懷。」他說,「他們離鄉別井從內地來港,是連根拔起,來到又往往面對很多失望、失落。好像口音不正被人取笑,身分不被認同,一落街一出聲就被人問『你黎左幾耐?』的確很不好受。」他說,有一位女士來港兩年,住在沙田新翠村,每天除了接送兒子上學放學和到街市買菜的一段路外,哪裡也沒去過,就是因為害怕人生路不熟,不懂和香港人溝通。後來透過「新福」辦的活動,去的地方多了,和本地人接觸增加了,才開始融入香港的生活。李牧師又補充:「在很多香港人眼中,新移民只會伸手向政府要錢,但事實並非這樣。不少新移民家庭即使每月只賺二、三千元,也不願領綜援,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即使窮,也要窮得有骨氣,不想被人看不起。根據政府的報告,目前二十三萬個領取綜緩的個案中,新移民只佔了一成(約二萬)左右,比起本地人,遠遠少得多。」

  對於這群香港的新來客,教會可以做些甚麼?李牧師有一些建議:「弟兄姊妹可以歡迎他們成為香港的一分子,和他們做好朋友,建立埋身的關係。如果有一大群新移民同時進入教會,最初最好讓他們自成一個小組,將相同背景的放在一起,給時間大家彼此適應。」

  今天得獎,李牧師認為是神給他看的一個明證。「祂讓我看到這幾年的工作被社會認同,新來港人士的問題也開始受到重視。這個獎不屬於我個人,是神和這個祂所愛的群體的。」

  李健華牧師簡介:

  ‧1981年畢業於播道神學院,同年任職於基督教會活石堂石梨堂

  ‧1991年轉任「香港福音二千」執行幹事

  ‧1994年出任「香港福音二千」主任

  ‧1997年11月,成立新福事工協會,並擔任總幹事,致力關懷新來港人士

  ‧1999年,著有《血脈相連—關懷新來港人士手冊》一書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