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對嗎?如果兒子是蟲,怎敢妄想他成龍?但兒子是龍種,我們是否肯定可以望子成龍?
潛龍勿用
「嗲哋,12X12=144;那麼13X13=幾多?」兒子好奇地問。
我不知道他從哪裡得知「12X12=144」的算式,便答:「你正在學習加數,乘數?你不會懂。」
不久,他高興地跑到我面前說:「嗲哋,我知道13X13=169。」
「你怎樣知道答案?」輪到我好奇地問。
「將144+13再+12便得到169。」回答時,眼珠骨碌碌地轉動。
他這樣回答,令我詫異得一時無言以對,暗忖:「假如你答13+13次,我只會讚你叻。但你竟然想到將144+13後,不是再+13而是+12,這對猶在學習加數的六歲兒童來說是天才。」我心念一轉,便讚道:「呀,你好叻。你係神童。」
知道兒子是潛龍,潛質是數學。心花怒放之餘也有點婉惜,沒有經濟能力送他往外國受天才教育。
兒子放學回家,開口就問:「嗲哋,怎樣畫日落。」
「上星期畫的『日出』如何呀。」我也心急地問。
他神氣十足地答:「當然貼堂了!」
「日出和日落的色彩都一樣斑斕,怎樣纔能凸顯黃昏主題,」我想來想去,都想不出要領,於是說:「禮信,我和你去公園看日落。」
兒子高興地爬攀登架、打鞦韆和玩滑梯,我悠閒地陪著他玩樂。太陽快下山時,便叫他坐下一起觀賞落日。回家後,我叫他先畫一幅「日出」。然後便教他用黑蠟筆從畫紙上方向下掃,並且叮囑黑色要由深至淺畫出。他興高采烈地拿著蠟筆說,「太陽落山了,黑夜從天而降,太陽.......」
這幅「日落」當然又貼堂。我卻欣賞鑲嵌在我心瓣上,父親陪伴兒子欣賞夕陽的風情畫。
「嗲哋,同學們欺負我,我不要讀這間學校。」禮信嘟起嘴唇投訴。
一位在名校任教的會友知道這事後,暗地裡給我「貼士」說:「鍾先生,你去見我校長時,只要『賴死』不走,她必會因你是傳道人而答應你。」
我不知道貼士是否準確,也不懂『賴死』,但為了愛兒的前途,只好厚顏一試。回想那次赤膊代龍兒上陣,面試時扭捏「賴死」如坐針氈。猶幸在自我折磨,也苦纏校長一段時間後,她終於說:「好喇,我收你兒子為插班生。」
香港父母都為龍子鳳女升學盡心盡命。基督徒父母要知道自己為子女謀算的只是次好,惟有上帝的安排纔是最好 ,我起初只敢求「次」選,想不到天父為我兒預備了第一流的學校,自始他便扶搖直上。
「這所不是開放式,只要將模型合攏,便有牆壁間隔。」他一面說一面示範。
「這麼複雜,我看不懂。」我聽到妻子很坦白的說。
「我........」要保持父親的優越感,雖然打開又合攏了模型幾次,但我暫時看不透箇中的抽象空間,便轉換話題說:「這模型很精緻巧妙,你花了多少時間。」
「不多,」他聳聳肩,輕鬆地說:「只是兩晚『通頂』。」然後指著一個設計簡陋的模型說:「這同學開了好幾晚通宵,卻仍然不合格。」
原來讀建築系,數理雖然重要,美勞卻是基本功。於是我想告訴兒子如何教他畫圖畫、做手工,帶他往「小太陽」畫班,又幫他參加公開繪畫比賽,獲獎無數等等。但要說的話太多,我感覺繁瑣,便將所有的話都吞下肚腹。雖然明白要與兒子多溝通,但天下父親多數是這樣,三言兩語都說不完的話,不如不說。結果我今日猶在這男性 框框內掙扎!
這次探訪,令我醒覺小龍已開始翱翔天際,父子關係遲早進入嶄新的局面。
兒子讀高小時,妻子說:「禮信請我告訴你,他知道你的責備是對他好。但請你不要用手指『篤』他的頭。」
「哦!知喇。」妻子的謹慎言辭,消除了我因老羞成怒的反應,但愧疚感卻如陰魂不散。我不想令兒子留下陰影,更不想他的成長有偏差。因為事後回憶起外婆也在指摘我錯處時「篤」我的頭,便如此這般地習而不察。此後,我停止了令兒子不悅的行為,但沒有勇氣對他說出三個很難啟齒的字。
感謝主,我將這篇文章給兒子過目時,終於鼓起勇氣道歉,消解了積壓多年的鬱結。
兩年前,教會舉辦會徽設計比賽,兒子答應和我一起參加。
幾星期後,我問:「禮信,你的構思如何?」
他搖頭說:「嗲哋,我沒有時間去想。你呢?」
我說出意念後,他皺起眉頭說:「會徽中央的線條不妥當......」接下來是連珠炮彈的評語。
我按捺著心情解釋,但見他仍然面有難色,便說:「你用電腦試畫,假如畫得不好,便算了!」
「嗲哋,你認為如何?」他勉為其難將草圖給我看。
「『中』字的直線這樣修改,十字架便會......」我表達意見時,他也不斷回應,父子倆都沒有注意對方的感受。
當我醒覺「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弗六4)心情便平靜下來。我想起原意是,志不在獎,乃在父子參予,便和顏悅色說:「我的意見,採用與否,由你決定。」
我們作父親的切勿專橫跋扈,尤其兒女長大後,便要放下父親的尊嚴,學習與他們相處。
天下父母都想兒女成龍成鳳。基督徒父母卻要認定「兒女是耶和華的賞賜。」(詩一二七3),無論他們是「龍」是「蟲」,都是上帝的賞賜,都要謝主隆恩,況且中國人的兒女都是龍的傳「人」,故此我的基本心願只是望子成「人」。而在「望子成人」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也在學習做父親,也在學習成長,也在學習做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