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府官員不斷吹風,爭取民意,誤導市民在結構性財赤下,儘早開徵賭波稅會為本港「開源」,增加財富。筆者參與「基督教反對賭波合法化大聯盟」正進行連串行動,展開反擊,不讓聲音一面倒。
「基督教反對賭波合法化大聯盟」認為開徵賭波稅在經濟上是得不償失的,短期稅收根本不能彌補長遠的社會成本。外國已有研究反映,由博彩稅取得一元收入,往往要動用三元福利開支,解決賭博帶來的社會問題 (如失業、破產、離婚、家庭暴力、自殺與刑事罪行等)。況且政府消息人士承認,一旦賭波合法化,僅得約三至六億稅收,根本不能彌補熾熱賭風所帶來的社會整體損失。
不少人聲稱賭波合法化可以將流入黑社會的金錢轉為稅收,其實是一廂情願的,賭波合法化只會助長外圍賭波。從賭馬合法化就可兒見,馬會表示去年度投注額有八百多億,而估計非法外圍及離岸賭博也有五百至八百億,可見在合法賭博的鼓吹下,非法賭博只會有增無減!一旦賭波合法化,只會助長參與賭波人數由現時不足八萬激增至一百一十二萬,增幅超過十四倍,屆時不少本來不敢賭波的基層市民和青少年加入賭波行列,令賭波成為另一種窮人稅!
本港社會的嚴重失敗是只從經濟效益看待一切,「泛經濟化」只會製造一座沒有心靈的城市。當政府官員只從經濟效益處理非法賭博活動,不理會賭博對社會、家庭及個人的影響,只會助長市民只顧個人得失,不理整體社會利益的心態。只求私利,失去社群精神,就是凡事向錢看的港府政策所帶來的後果。為何公立醫院醫生要忍受長期超時工作 ? 為何政府公務員要顧全大局作出減薪 ? 為何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 ? 為何青少年容易輕生 ? 追本溯源,就是本港「只有經濟價值、沒有心靈價值」;當經濟價值失去了,人就成了「空心人」,生就顯得沈重,死反而輕省 !
假若政府短視把「賭波合法化」改為「規範化」,政策與原先諮詢文件一樣,換湯不換藥,本港教會仍要堅持信仰立場,抗拒到底。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