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節前夕再起波瀾 以巴關係雪上加霜
 梁燕城:愛與恕才能化解衝突


1963 期(2002 年 4 月 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以色列戰火不斷,究竟冤仇何時了?

  正當以色列準備迎接逾越節來臨的時候,一名巴勒斯坦男子闖入北部一間酒店引爆身上炸彈,事件使不少準備參加逾越節晚餐者嚴重傷亡,中東關係又再雪上加霜。

  以色列城市耶路撒冷和北部海法於去年底相繼發生了兩次爆炸事件,造成二十八人死亡,二百人受傷。這次事件後,以色列軍隊闖入巴勒斯坦城市,摧毀巴勒斯坦權力機構象徵性的建築物,使雙方衝突升級,同時令事件不斷激起波瀾。

  在聖經的記載中,以色列的歷史是敘述上帝在其旨意之下,呼召一個異教信仰的民族轉回,並在列國中樹立信仰的見證。看見當前以巴關係,戰火一觸即發,很多人心裡都會嘆息地問:為何今日的以色列衝突不斷?

  著名學者梁燕城博士在港主持一項名為「中東冤仇何時了!」的公開講座時指出,從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的角度來看,在強調報復的大前提下要化解以巴衝突幾乎不可能,因為伊斯蘭教的文化強調要不斷的擴張,當遇上同樣亦是要擴展領土的西方文化,兩大主張擴展的陣營必定會引起衝突。他認為只有當美國站在基督教講愛和寬恕的角度出發,才有可能為以巴帶來和平的生機。

  是次由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舉辦之公開講座吸引數百人參加,令舉行聚會的青年會國際賓館水晶殿坐無虛設,主辦機構並且增加臨時座位。中東衝突問題究竟與基督徒有何關連,參加者反應竟然如此踴躍?梁燕城博士引述聖經中的預言,指出未來的戰爭衝突都將會在以色列發生,這些跡象正是末日挨近的預兆;對基督徒來說,末日帶有積極和有盼望的信息,在迎接新天新地來臨的同時,信徒需要清楚上帝予人的責任,努力儆醒為主作工。

  事實上,根據聖經以西結書等多個經卷的記載,上帝亦曾經向先知以西結等解釋以色列的背道和將來將要受的審判,期望以色列再次回轉。

  梁博士透過耶穌基督、阿伯拉罕與穆罕默德道出中東問題的遠因。原來,自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在耶路撒冷錫安山頂修建第一座猶太教聖殿,這裡就成了聖地。公元元年,以色列人期待的救主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南的伯利恆誕生,可惜猶太人將他釘死在十字架上;後來羅馬帝國海倫娜太后在耶穌受難處建造聖墓教堂,耶路撒冷因而也是基督教聖地。公元七世紀,傳說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一晚隨天使由麥加到耶路撒冷,踏著岩石升上七重天,接受「天啟」;由此耶路撒冷亦成為伊斯蘭教的聖地。

  中東仇恨的根源可說錯綜複雜,衝突的歷史由回教徒殺死恥笑接任穆罕默德的教主而引發,自此衝突不斷,而以色列亦先後被多個帝國統治。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協助猶太人復國,猶太人欲返回巴勒斯坦,引起當地居住的阿拉伯人及英管治當局產生衝突。二次大戰後,聯合國通過讓猶太人復國,即在巴勒斯坦地上分別建立猶太人的以色列國及阿拉伯巴勒斯坦人的巴勒斯坦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都堅持擁有對耶路撒冷的全部主權。雖然過去以巴雙方都曾提出分治耶路撒冷的建議,和談最後還是因為耶路撒冷主權問題而破裂。

  有評論認為,今日要打伊拉克的只有美英兩國;而美國在事件中亦扮演重要的角色,沒有美國支持,任何和解方案都是空談。至於美國出兵能否解決問題,梁燕城相信以巴問題不能以戰火化解,美國出兵亦只會加深美國和以色列兩國的仇恨;他認為中國是三個分別主張猶太教、回教及基督教國家和平談判的理想地方,中國大可以中間人的角色促進和談。


▲梁燕城博士分析中東形勢與信徒的責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