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崇拜的子民或崇拜的節目 ?


1984 期(2002 年 9 月 1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當今不少教牧與信徒對集體崇拜愈來愈重視,可惜的是重心放錯了,結果崇拜程序質素的改善只會造成更多宗教消費者,而非朝見永生上帝的子民。

  返「教會」崇拜的失誤在於把崇拜上帝的場所優於敬拜三一神的子民,而某些圈子倡導「敬拜」模式的偏差同樣只在音樂風格或樂器的選取。也許我們要返回基本問題 :「崇拜為誰而作 ? 」當我們皆認定崇拜是為上帝而作的美事,崇拜的關注就不應是會眾唱哪類詩歌較好,或是牧者該釋經講道或只講「消費者友善」的信息,個人首要的關注乃是 :「我怎樣與其他蒙召的子民一起敬拜三一神 ? 」 我們整體所作的,無論透過唱詩敬拜、代禱服事、宣講聖道、領受聖禮等,重心放在與哪些人一起作在上帝面前,並非要崇拜的程序是否滿足我的需要!

  當今教會崇拜的混亂與危機,就是我們焦點放錯了在崇拜節目的更新,更錯誤地局限神的作為只在某特定的模式之內!上帝是否只臨在動感的崇拜 ? 我們更需要關注的其實是崇拜的子民的生命質素。教會內信徒生命如何,敬拜的深度也如何 !韋柏在《崇拜:認古識今》 說得好 :「崇拜必須以基督為中心,參與崇拜的群體倘若沒有在心靈、意志和行動上依從或返回這基本的原則,就不可能出現崇拜的更新。」

  宗教消費主義只會把消費的信徒偶像化為主體,於是各按個人口味選擇其崇拜或宗教經驗。每一間堂會的崇拜或教會生活,正反映該敬拜群體的生命,同時表達該群體對三一神的認識。教會仍是在天路上行走,自承不足,未達完美,而崇拜正是上帝子民身分的塑造。假若我們繼續關注的只是「今餐食乜?」、或「有何美食吸引街上的飲食男女?」、忘記了飲食是為肚腹,更重要是崇拜子民的生命轉變!

  惟有我們在每次敬拜三一神的歷程中,驚訝神的作為,內心受真理的感化,感受與其他信徒一體地朝見上主,我們就知道崇拜仍行在神的悅納以內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影音視評】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