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場白,指出世間的各式活動的變化,隨著時勢,會呈現分裂和合併的現象。他這句話不帶價值的判斷,合不一定比分更好、更理想;分也不一定是壞事。
一般俗世單位的離合由政治或經濟因素的左右,比較容易處理。一旦政治形勢有變,經濟條件不許可,便可以進行合併或分拆。固然,個人的心態也會影響對離合的看法。有人喜歡巨型組織帶來的資源、制度、安全感,有人偏好小單位的自主性、彈性,寧為雞口,莫為牛後,賣鹹脆花生都是老闆。
福音事工由於是聖工,多了一分來自上面的使命感,不單受政治或經濟規律左右。甚至要不信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顯出它的使命。在最惡劣的景況下,還要死撐下去,才顯出自己的忠心。於是,福音事工都帶有能開展不能結束的特性。誰有勇氣承認自己已經完成歷史任務、光榮下台?這份使命感同時也成為福音事工單位為自己而活的藉口,使失去角色的事工仍然繼續吊命。廿世紀七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福音機構如雨後春筍,不斷冒出來回應社會教會的各式需要,作了美好的見證,甚至成為研究神學上教會論的課題。但進入了廿一世紀,有沒有合併或結束的需要?
我以為福音事工應以服事的對象來作考慮,所服事的對象是安息日的主。是離是合要因應對象的需要來適應。上年五月,我在青海省西寧市的教會參加主日崇拜,時間超過三個小時,我們三位同工接力講道已經接近三小時。因為在內地將宣講、佈道、培靈、查經、培訓、主日學等功能全放在講道之內,當地會眾也習以為常。這在香港便行不通。
故此,福音事工是離是合不要單考慮政治和經濟的因素,要優先考慮所服事的對象。
江大惠(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講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