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馬太福音的編排,第九章三十五至三十八節是記載第十章耶穌揀選和差遣十二門徒事蹟的一個前序和引子。四節經文很扼要地先把主耶穌的工作範圍和內容描述出來(35節),然後把耶穌在工作時與人接觸後的態度和反應告訴了我們(36節),最後將主怎樣把祂的體會和期望與其門徒分享,都一一清楚記下來(37-38節)。
隨後的記載,主耶穌揀選和差遣祂的跟隨者,要求他們有一樣的心志和態度,所作的工,也完全和祂一致。(太十1;7-8)
馬太福音九章三十五至三十八節這段經文所提醒我們的,首先是要學像主一般地走遍各城各鄉。昔日主耶穌和祂的門徒是走到街上,踏遍鄉鎮的。他們主動地接觸猶太社會中各階層的人,尤其那些被宗教領袖歧視的群體。主耶穌知道他們才是最自覺地需要福音的人(太九10-13)。對我們來說教會也當如此。我們不應坐在教會內等待人來找耶穌,被動的由別人告訴我們他們的境況和需要,反之,教會須循著主耶穌的腳蹤行,走到社會各階層中,接觸市民大眾,了解他們的生活處境和掙扎,主動地關心他們。
去年開始的「教會關注失業行動」,可說是實踐以上所提的一個最佳例子。自從房地產和科技兩個泡沫先後爆破,經濟衰落效應把香港的失業率推至歷史新高,影響可算是遍及全港各區。假若教會真的像耶穌一樣差派人走遍這個城市的各家各戶,一定會聽到多不勝數的失業人士的辛酸故事。香港社會中失業人士的心聲,教會豈得聽而不聞呢?
經文的第二方面值得香港教會反思的,是耶穌看見人的處境後的反應~憐憫他們。「憐憫」一字原文是希臘詞藻中用作形容同情、可憐等字中最強有力的一個。其實,福音書中多次提到,當主耶穌見到一些人有需要時,祂就「動了慈心」。今天香港的教會,有很多事工、活動、計畫、產業、人才、成就,但是,我們是否常有慈心呢?每週在教會內進行的聚會和活動,大都是編訂好的。由於它們都是對內為主的,以致少有觸及社會大多數的面孔。難怪很多教會所討論的課題,都不會與社會現況有關。然而,基督徒並非抽離社會而生活的,當香港有二十多萬人陷於失業困境,他們的申訴我們難道無動於衷嗎?
我們堅信,二千年前主耶穌的榜樣和對門徒的吩咐,今日仍然沒有改變。教會要承擔著與十二門徒完全一樣的使命:走到人群之中,向貧窮人宣講福音,對困苦流離者施憐憫,對痛苦失落的給予扶助,給迷茫絕望的人帶來希望。
事實上,實行社會關懷行動的教會,不一定是某一種神學理論的奉行者,我認為,凡是學像耶穌、追隨耶穌、實踐耶穌教訓的基督徒,倒找不到任何原因不去關懷社會。
「教會關注失業行動」正是基督徒動了慈心作的事,你也可以同來響應,一起在社會中見證基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影音視像】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有夢人生】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