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一個問題應該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再次被提出來,因為教會正面對通俗及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強調經驗的個人主義、及體制僵化後的轉型等方面的挑戰,致使人們幾乎把「教會」二千年來的豐富傳統遺忘了或被模糊了。
書 名:《認識教會真相》
作 者:芭芭拉‧布朗‧齊克蒙德
(Barbara Brown Zikmund)
出 版 社:台灣人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1月再版
自從我成為基督徒之後,就與「教會」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便自己曾經歷過所謂的「屬靈低潮」,也聽聞或目睹過教會中的「醜聞」與「惡勢力」,但是我始終未曾離棄「教會」;我實在不敢想像一個獨善其身、遠離教會的基督徒,如何稱得上是委身耶穌基督的真門徒?
當今最令人擔憂的情況是:很多每週都上教會的基督徒根本搞不清楚「教會」到底是甚麼!這樣的一種趨勢是因著教會面臨世俗化的危機而又不加以警覺所致。因此,當我注意到《認識教會真相》這本書的書名時,立刻被它吸引住(即使這本小書根本不是甚麼暢銷書);我由衷的希望今天的基督徒都能夠認識教會的真相。
當今最令人擔憂的情況是:很多每週都上教會的基督徒根本搞不清楚「教會」到底是甚麼!
本書的原意是被列入「平信徒神學叢書」,其對象就是一般的信徒;不過,我認為作者齊克蒙德博士的寫作方式其實蠻具「深度」及「廣度」。它的深度表達在作者透過聖經、神學及歷史三方面來建構「教會」的意義;而其廣度則表達在作者透過通俗文化、人類經驗及體制形式三方面來闡釋「教會」在人們心目中的認知。筆者看過大部分有關「教會論」的著作,基本上都離不開以聖經、神學、歷史為進路,卻鮮有以通俗文化、人類經驗及體制形式來論述的,也許大部分神學家覺得這三者難登大雅之堂;但筆者反而認為作者刻意加上這三方面的論述,正好形成一種平衡作用。
作者先從通俗文化的角度入手,凸顯出教會有:(1)維護固有價值、(2)有益的服務機構、(3)人們有所歸屬的地方、及(4)彷彿獲得了保險等四方面的意義;作者指出這些「草根性心態」根植於一般民眾的心裡,使得教會能被普遍接受。接著,作者再以人類經驗的角度切入,指出教會因為:(1)支持著人們的全部生涯、(2)解救了人們的危機、及(3)符合人們特有的興趣,使得教會成為人們的親身體驗。作者在反省的同時也批判了通俗文化及人類經驗中對教會真相的認知,這樣的文化價值觀流露出一種強調「個人主義」的心態,使得教會逐漸失去原有較廣義的重要性而成為純屬個人的私事。筆者認為當基督教只淪為「我的宗教」(me-religion),而教會也成為「我的教會」(me-church)時,這是對「教會」真相的扭曲,甚至把聖經中的「教會」真相給遺忘了!
教會是個「有機體」,它的歷史是強而有力的動態。
因此,作者以傳統三一論神學的進路來詮釋聖經中三個有關教會的「意像」(image),那就是(1)上帝的子民、(2)基督的身體、及(3)聖靈的團契。作者身為教會歷史學者,她更透過檢討教會歷史上四方面的發展(1.教會順應政治制度的過程、2.教會扶持人類的創造性潛能、3.教會有自我改革的潛能、4.教會向這世界作見證的趨勢)來闡釋教會的本質;作者至終認為教會是個「有機體」,它的歷史是強而有力的動態。
透過本書作者的論述,筆者被啟發去進一步思考有關「教會的身分」(The Identity of Church)之問題,這樣的一個問題應該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再次被提出來,因為教會正面對通俗及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強調經驗的個人主義、及體制僵化後的轉型等方面的挑戰,致使人們幾乎把「教會」二千年來的豐富傳統遺忘了或被模糊了。今天的台灣教會在「化約主義」的衝擊下,使教會只剩下零星或支離破碎的「教會觀」,學者Robert Webber提醒我們:「單單把教會論刪減成為大使命本身,是不合乎聖經的!」這豈不正是台灣教會的寫照嗎?除了「大使命」之外,我們的教會真的一無所有,這到底是喜是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雲彩見證】
【環保.資訊】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城市脈搏】
【交流點】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