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文物與文獻 悉心處理收藏
同為教會保留寶貴歷史資料


2077 期(2004 年 6 月 1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主禮嘉賓與教會歷史資料室委員合照。

  「歷史」予普遍人的印象是「過去」的事物,除了放在博物館或作為歷史教科書的內容之外,好像跟現代人沒有甚麼關係似的;教會亦甚少保存歷史檔案。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在慶祝《基督教週報》創刊四十週年紀念,以及「教會歷史資料室」成立十週年而舉辦的「教會歷史資料工作坊」,打破了不少以為「歷史」就是「過去」事物的錯誤觀念,更喚起近百位參加者對教會歷史文物及文獻的保存的關注。

  剛於六月五日下午在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大樓禮堂舉行的「教會歷史資料工作坊」,由三位對教會歷史及文物資料保存有認識的專業人士主講,講員分別為建道神學院基督教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邢福增博士;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主任尹耀全博士;圖書館及歷史文獻、檔案管理專業人士吳業立先生,並由禮賢會紅磡堂顧問牧師梁銘牧師、信義宗神學院圖書館館長鄧瑞東先生回應。幾位講員的分享圍繞工作坊的主題「教會文物及文獻」,為參加者提供保存教會文物與文獻的理念,以致實務的方法,參加者更於會後參觀設於聯會大樓的「教會歷史資料室」,親身了解文物及文獻保存及存檔方法。

  事實上,歷史與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教會的發展。邢福增博士以台灣作家龍應台的「沙漠玫瑰」作為比喻:外表如枯乾地衣一樣的沙漠玫瑰,要浸在水裡八天才會復活。龍應台與兒子們每天觀察著沙漠玫瑰,細心留意它的變化,第八天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棵完整、豐滿和復活了的植物;但鄰人看到的卻是一棵雜草。

  邢福增博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關鍵,就是龍氏看到的是眼前現象和現象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而不是看到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的單獨事物。他指出,歷史不單指那些過去的事物,與我們無關的事情;相反,它涵蓋了過去、現在與將來三個向度。要了解教會的成長,「歷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既然歷史這樣重要,究竟教會應怎樣衡量文物或文獻的內容?尹耀全博士表示,教會文物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古代遺物,可從印章到建築物;而文獻則是指有歷史價值的書籍,收藏範圍包括教會、宗派、機構,以致其屬下的社會服務組織,這些文物或文獻可以是教會整體的,亦可以是以個人作為分類。

  尹耀全博士強調,收集文物或文獻應以人物或物件對教會的影響程度決定取捨。文獻的劃分方法可循類型區分,以書籍、會議錄、書信、場刊等各從其類;另外亦可以藉媒體或出版方式來劃分。

  經過分類之後的文物或文獻,不等於可永久保存,因為保存的方法及環境都是重要的因素。吳業立先生當日從實務的角度與參加者分享心得,其中房間的溫度和濕度都是需要注意。要教會的文物及文獻保存得好,理想的濕度是百分之四十五度,溫度則應保持在攝氏二十一度左右,另外亦要注意空氣流通及避免受強烈的光線直接照射。

  另一方面,收集時就得先除去會氧化的橡膠圈或書釘等物,並將之放入儲存檔案用的膠箱之內。至於受損害的文物及文獻,亦需用專為修補文獻及檔案用的材料,才不致溶化或氧化變黃。

  梁銘牧師及鄧瑞東先生在回應時均認為,歷史對教會的確具有重要的任務,呈現上帝在教會的作為,並鼓勵參加者著手為教會保存歷史資料。

  現年就讀中四、於信義會馬鞍山真理堂團契聚會的徐遠川,是參與當日工作坊的最年輕參加者之一。他表示參加當日的聚會後,才明白歷史對教會的重要,他並計畫聯同團友合力為教會整理歷史文物與文獻,希望能讓教會的歷史能得以完整保存。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