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一種很奇妙的乘載體,無論它的外形是厚是薄、或大或小;採用哪種質地的紙張,以黑白或彩色的方式印製;亦不論其本身發出的是新鮮的油墨味或是陳舊發霉的紙味,這些書卷都會帶給喜歡閱讀的人一種親切的感受,並且能乘載著各種不同的文字、圖像和信息供人閱覽。
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可思議的變化,使讀者的思維可以跨越時空、文化的差異和限制,與古今中外的作者相遇和對話,思想作者從書中所分享的意念和信息;讀者可進一步思索作者尚未想及之處,而且可以按著作者所經歷的,走其曾經走過的路;甚或從相反的方向走另一條作者未及更遠、更新的路。
但事實上我們驚訝在周遭喜歡閱讀,或說懂得閱讀樂趣的人,真的有限。很多人都會歸咎於本地填鴨式的教育制度,或易於引人注目的電子影音媒體,更有人指出是現代都市人的緊張繁忙生活等因素,都是帶來與書本閱讀絕緣的主因。
現時香港的經濟情況,似有離開谷低的趨勢,然而失業率仍算處於高位。假若「書中自有黃金屋論」仍屬可信,我們會否把「閱讀」列為長期振興香港的指標。據一項長期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有三分之一的國民,生活在貧窮線下,而美國國家家庭成員讀寫能力中心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在全國二億九千多萬的國民中,有百分之三十七的美國人,在高中畢業之後,再沒有讀過任何一本書;有四千萬的成年人是沒有能力完成一份調查問卷;有五千萬的成年人缺乏從事未來高科技工作的基礎,還有九千萬人不能以閱讀來提昇改善自己的生活。若以上的數字和情況都與閱讀、學習、生活能力的提升和前途有相連的關係,那就值得我們多去思考和留意了。
身為出版人,我們常作出 努力就是去為讀者出版好書,亦為好書去尋找合適的讀者。但在出版業界流傳一句妙語:「你跟誰有仇,就去鼓勵他搞出版;你跟誰過不去,就鼓勵他去開書店罷!」雖然表面上有點兒開玩笑的性質,但亦反映出從事出版書業經營上之艱難。在同業中近年出現了一些經營上的矛盾,例如把書籍高定價、大折扣優惠出售作招徠;書室用各種名目,長期大減價優惠吸引顧客;以水貨形式出貨進貨,侵奪了總代理之權益;長期定時取貨卻不按期結帳等問題,都使同業產生不必要的緊張關係,並培養出讀者群永不滿足地索求折扣的不健康心態。間接影響了獨立小本經營書店的生存空間,亦同時打擊了出版者長遠投資出版好書的信心,把整行業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相信這都不是大眾想見到的情況,也藉此機會呼籲信徒多支持文字聖工,不要隨意濫索折扣,教牧同工長執希望也能以身作則,多體諒文字事奉之艱難,除了鼓勵信徒閱讀,以補單靠講台餧養之不足外,不獨不斤斤計較於折扣,還可以每年撥出一個預算,為教會圖書館購置好書,及奉獻支持一些出版機構,把好書送贈給各地有需要的地方,參與文字宣道的聖工,讓更多人透過閱讀而得幫助。
今年正是《基督教週報》創刊四十週年的大日子,感謝主,多年來使用週報不單成為香港教會歷史進程的見證,更是純正信仰真道的輸送站,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編寫文字作家,亦同時孕育了一群又一群的忠誠讀者,為基督教的寫作與閱讀工程,立下美好的根基,願將一切榮耀全歸上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才德女子】
【「妙『筆』可言」全港基督教小學徵文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