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港島補選最終由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以五成半得票率,壓過前保安局長葉劉淑儀而勝出,不少傳媒及學者均有分析今次兩太對陣的選戰及勝負意義,作為傳媒人,筆者反而關心另一個現象,不錯,今次選舉是以兩太為主軸,不過,其實整個補選共有九人成功報名參選,當中有一些曾經參予過政治,亦有政壇初哥,部分人選,坦白說「名不經傳」。
記得一位候選人報名當日,一位在電視台工作的同行致電筆者的報館,查詢有否這位參選人的資料或舊照片,好借給他們在電視新聞報道中使用。
電視及電台等電子傳媒在報道選舉新聞時,要受到當局更嚴格的指引,對每一名候選人一般要做到「同等時間」(equal time)的處理,即播出候選人甲的新聞片一分鐘時,對候選人乙亦要播出一分鐘,此舉原意是公平曝光率,避免間接對其他參選者不公平。
今次九人參選,電子傳媒要顧及這項原則,結果在電視或電台新聞時段,時常見到或聽到陌生的聲音暢談政治。但假如有另一次補選,一個議席有一百人角逐,以同樣原則介紹候選人,無可避免一個小時也不夠時間介紹,媒體將會遇到一個實質上操作的困難。
或者美國經驗可作借鑑,四年一次的美國總統選舉從來不是只有共和黨和民主黨,其中有很多細小黨派、民間團體、以至個人參選,候選人可以多達數十人,但美國傳媒一般只以兩黨為主軸,上兩屆試過有一名富商佩羅獨立參選,由於他有龐大選舉資源及一定實力,所以媒體亦將他納入主流報道。此舉可以避免數十參選人繁瑣零碎式介紹,將觀眾焦點集中在最重要的選者,當然你也可批評此舉可能對無權無勢有理想的角逐者不公平。那麼誰判斷甲與乙與丙,誰是值得報道、應該報道的候選人?當然是傳媒自己,須秉持客觀公正原則進行。
馬丁(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