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文化


2387 期(2010 年 5 月 23 日)
◎ 青蔥校園 ◎ 何敏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我是嶺南大學的學生,將於今年畢業,計畫報讀中學教育文憑,走上教育之路。當我將這計畫與教會的弟兄姊妹分享時,其中一位姊妹大約這樣對我說:

  「你報了哪間學校?我建議你最好入讀中大及港大,不要入教院了(香港只有中大、港大、浸大及教院開設教育學系),因為你讀嶺大,如果再讀教院,將來會比較難找工作。」

  聽完姊妹的好意後,我不禁納悶,唉,為甚麼我讀書的目的彷彿只是為了將來「搵份好工」,至於我讀了甚麼、學會甚麼、是否喜歡讀書思考、培養了甚麼品格等等素質,通通都可以不用理會,要不然,為何會覺得讀嶺南及教院會比較難找工作?既然我都只是想讀教育,而教院的教育也不是差,甚至可能比中大、港大還好,那麼,選擇讀教院有甚麼問題?我們為的,是「讀書」,還是大學的名氣以供「方便找工作」之用?為何基督徒在這些時刻會因為世俗的擔心而失去信念?這豈不是對神缺乏信心的表現嗎?

  筆者之前出席了學校的獎學金頒獎典禮,典禮致辭嘉賓是恆生銀行的高層,他致辭時大約如此說:「你們不要為自己不是讀商科而不開心,好像我是讀翻譯及文學的,但我畢業後也走去金融機構申請職位,結果成功了。所以假如你讀心理學,不要緊,不妨如我般走去一試。」唉,我又納悶,為何講者覺得我們都想從商?我感覺到他無視其他「沒有商業價值」的學科。

  不知從何時開始,「教育」這神聖的啟蒙工作,給商品化了。現在大家讀大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知識尋求真理,而只是為了一張大學畢業證書,然後將來可以「搵到份好工」,這都是以市場經濟的邏輯來看待大學學位—幫你賺取多些利潤。例如,嶺南大學的哲學系差不多年年都是全港最多人選擇的學科之一,這不是因為香港學生熱愛哲學,而是嶺大哲學的收生成績都不是太高(不過要面試),所以很多人都視她如「水泡科」(言下之意,學位救生圈是也),想搏一搏碰碰運氣,否則中大哲學、浸大宗教及哲學系也應該同樣地受歡迎。學科不是自己興趣不緊要,最緊要有一個大學學位,而背後的邏輯卻是,有大學學位,將來「搵工」會容易些,人工亦會高些,但他們是否真的為了學識本身,可能未必。「知識」,只是賺錢的工具。

  大學的英文為University,可分拆為「Uni」及「diversity」,「Uni」意思為「一」,「diversity」意思為「多樣性、多元」,University原本的理念為求學問追求真理之處,在不同學科(diversity)對真理的追尋中,最後都會同歸於一真理(uni),所以是為University,而所有的博士名銜也是「哲學博士」(Philosophy of Doctor),這也是同一道理—回歸於哲學,對真理的追尋。

  那麼,現在的教育是怎樣?Money-versity,同歸於「錢」乎?

何敏超 (一名八十後)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