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化清明節


2431 期(2011 年 3 月 27 日)
◎ 教會之聲 ◎ 李鴻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早期教會為了幫助異教徒擺脫迷信的傳統風俗,定了每年的十一月一日為「諸聖日」,目的是要將祭死神的節日聖化,以此記念古聖先賢,尤其是那些為主殉道的信徒。筆者相信,今日教會也可以考慮將一些傳統節日或習俗聖化,讓信徒在按習俗守節的時候,可以更心安理得,並有美好的見證。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快到了,故筆者願以清明節為例,嘗試拋磚引玉,為教會可怎樣將之聖化,提出一些獻議:

  

追本溯源

  筆者認為聖化清明節的第一步就是要追本溯源,了解其由來:

  清明節,古時亦稱之為「植樹節」、「踏春節」、「聰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清明也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香燭和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燃點香燭,再將紙錢焚化;又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摒除迷信

  接著下來,聖化清明節的第二步就是把傳統習俗的迷信成分摒除,並將一些基督教元素灌注其中。這樣做,說來容易,但實行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未信主的家人往往都不會輕易改變他們帶有祭祀和迷信成分的掃墓方式。不過,若是能行,總要盡力如此行。全家都已信主的,就更當如此。

  掃墓時,我們可以鮮花、飾物,取代香燭、紙錢;以默禱、甚或鞠躬,代替叩頭、行禮;並以獻鮮花、唱詩歌,代替燃香燭、燒紙錢。此外,還可在親人墓前,讀經、祈禱,甚至訴說心中懷念之情。掃墓以後、回家之前,到餐館一聚,大吃一頓,也未嘗不可。

  

集體記念

  除此之外,筆者今年還嘗試於四月五日清明節,在教會舉行「念親恩日」,為信徒提供一個集體慎終追遠、記念先祖的平台。

  我們刻意為主內弟兄姊妹們預備這樣的一個念親恩聚會,是要讓不想在清明正日與別人擁擠在一起,或當天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在先祖墓前掃墓的信徒,有多一項的選擇,並能以經文、詩歌、禱詞、相片、回顧、分享,向先祖、先賢或各人所敬重的人,表達我們的感謝與懷念。集體記念的好處是可以互相扶持、彼此激勵,還可以除去我們在未信者中間的寡少感覺。故「集體記念」可以說是聖化清明節的第三步

李鴻標(南亞路德會靈恩堂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特稿】

【家庭醫生手記】

【職場攞景】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