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恩仇戰未停」講座
 任志強蔡定邦談以巴衝突


2610 期(2014 年 8 月 3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由德慧文化及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合辦的「以巴恩仇戰未停」講座,已於八月二十一日在諸聖座堂舉行,首場由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任志強博士主講,從「以巴關鍵詞」開始,了解以巴衝突的前因後果;並由信義宗神學院舊約教授蔡定邦博士作客席回應,再思聖經中的以色列與現代以色列的關係,吸引逾四百人參與。

  

  近年在電視新聞報道上,不時看見以巴衝突的場面,亦有不少兒童無辜受害。觀眾對衝突的原因或會百思不得其解,任博士指出,一九七零年代以色列單方面宣布定都於耶路撒冷,不過其國際承認的首都是特拉維夫,美國對此舉不置可否,而巴勒斯坦也想定都耶路撒冷。任博士續比喻以巴衝突的主要原因,就如兩伙人在中東地區同屋共住,但彼此缺乏互信,時常希望對方搬走,「但他們不止是心裏期望,更不時有實際行動」。而最近一次的衝突,則是由三名以色列青少年被綁架引起,以色列認定此舉是哈馬斯所為,便對其採取連串軍事行動;巴勒斯坦方的哈馬斯後向以色列發射火箭炮,以色列再向加沙發動大規模陸空襲擊。至八月中,以色列已有七十三人死亡,而巴勒斯坦則有超過二千人死亡。

  有說巴勒斯坦人是非利士人的後代,但任博士認為此說並不可考。現時的「巴勒斯坦」是一個地理名稱,而「巴勒斯坦人」,是指在巴勒斯坦地居住的阿拉伯人,他們在該地已連續生活了一千多年,他們的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其次為基督宗教。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曾於一九九三年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見證下,與以色列總理拉賓簽訂《奧斯陸協議》,雙方握手言和,承諾不再以消滅對方為任務。巴勒斯坦的哈馬斯,是在二零零七年時,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經全民投票所選出的執政黨,其本質上是個激進組織,更被一些國家被列為恐怖組織。但哈馬斯以社會服務和地區工作為主,所以在巴勒斯坦非常得民心,是巴勒斯坦自治組織的大多數;亦因為哈馬斯多辦孤兒院、醫院等,故當以色列襲擊哈馬斯的基地時,也同時會擊中社會服務的使用者,造成傷亡。

  「現代錫安主義」(猶太復國運動)一詞,則是出現於一八七零年,回應當時在歐洲蔓延的反猶思想,而「錫安主義」的概念則在一八九六年因為《The Jewish State》一書出版而正式確立。任博士指出,原本輿論所介定的錫安主義和復國運動非關宗教,因為運動領袖並無宗教信仰,只是他們借用了猶太-基督教的「錫安主義」一詞,便引來後面的故事。及至十九世紀初出現「時代主義」的釋經框架,認為世界歷史可分為若干時代,加上傳教運動將這個框架帶到全世界,連香港的華人教會也深受影響。「時代主義」相信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上帝對猶太人的土地應許將會按字面實現,因此以色列必有復國的一天,並為錫安主義和現代以色列賦予宗教意義。加上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黨屠殺猶太人,便加強了他們復國的期望。可是,任博士坦言,現代以色列國中有七成人自稱為無神論者,或者他們對猶太和基督信仰的不同的理解,實在難以判斷是否真正是上帝的選民。

  蔡博士在回應時則以介紹以色列的福音單張為例,指出當中對聖經斷章取義,字面理解舊約先知書有關「歸回本地」的經文,「就像在聖經APP 中搜尋歸回本地幾個字後直接挪用一樣,完全忽視經文的處境,是『壞鬼釋經』,濫用聖經為自己立場的證明」。他亦指出以色列立國的政治和倫理問題,「雖然在二戰後西方國家出於歉疚,亦因為錫安主義者多方斡旋,他們為免悲劇重演,才准許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國,但問題是巴勒斯坦人在當地已住了很多年,這個政治問題可以如何解決?會否因此引來更大的問題?」因此,雖然昔日的猶太人被逼害甚至屠殺,但今天他們反過來犯了同樣的罪行。

  他最後引用自己與友人就殺戮的電郵作結:「雖然聖經中有如約書亞記記載殺滅迦南人的事,但其實該處記述有其宗教與歷史背景,寫成於以色列人在亡國後追溯歷史,才『補充』這個滅絕的訓令,有點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慨嘆。」此說固然會挑戰聖經歷史的真確性,「但以約書亞帶以色列人滅族來解釋殺戮的問題,會否違反一些更大的誡命? 例如是愛人如己、愛你的仇敵。況且從猶太人到初期教父都有將這些經文『靈意化』的傳統,例如將出埃及、曠野飄流看成離開罪,而入迦南則是成聖的歷程。如果只是字面解釋和應用經文,反而會使人犯下戰爭罪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基督教週報金禧紀念特刊】

【如此我信】

【徵文比賽】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