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宗教狂想曲
 用故事聯想信仰


2619 期(2014 年 11 月 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橋樑與對話部主辦之「動漫宗教狂想曲」講座,已於十月二十四日晚上舉行。會上從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聖哥傳》,及從動漫發展看信仰成長階段,有約一百人參加。

  傳道人譚兆麟從舊版《新世紀福音戰士》探討救贖與永生的問題。《新》為機械人動漫,自一九九四年先後推出電視、電影、漫畫、電腦遊戲及小說,廣受歡迎。他指劇中大量使用猶太教及基督教的符號意象,包括重點劇情「人類補完計畫」使用猶太知識符號卡巴拉(Kahbalah);機構總部NERV的標誌採用半塊無花果樹葉設計,喻表亞當夏娃吃禁果後,以無花果樹葉遮掩身體;當權組織SEELE的標誌則採用啟示錄中的七隻眼作設計,喻表羔羊拯救世界等。

  「它推出的時代正好是日本人面對阪神地震、沙林毒氣衝擊的年代,某程度上它是回應那個好日子結束,無路可走、封閉自己的世代。」譚兆麟續解釋,發動沙林毒氣的奧姆真理教當時宣告末世到來,吸引很多人追隨,但末日最終未臨到,故此他們自我發動末日計畫。而《新》最後兩集的結局,導演庵野秀明提到「人類補完計畫」的救贖計畫,在劇中認為當時的世界冷冰、互相傷害,如箭豬取暖陷入兩難,又認為人的肉身是「絕對領域」,阻隔人類溝通。補完計畫正是放棄肉體,集合人類靈魂成為一體的計畫,但主角真嗣卻選擇保持肉身,寧願面對冷冰但真實的世界。最後導演透過玻璃爆破的畫面,呼籲當時的御宅族踏出社會,面對問題。譚傳道亦言,翻看時發現劇情與今日香港雷同,當權者SEELE對美好發展有一套看法,但有人不認同而組成NERV,並派出十四歲的主角真嗣等人對抗,但真嗣認為未來應由自己決定,於是擺脫NERV,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抗爭。

  崇基神學院畢業生吳杉以《聖哥傳》作畢業研究,她指劇中「耶穌」和「佛陀」被描繪成兩個青年,並在日本同住生活,以幽默的方式展開兩個宗教與日本現代文化的對話。她坦言動漫裏的耶穌被描繪成鄰家男孩,完全顛覆了過往神聖的想像。她續分享最近搬到九龍城居住,周邊有基督教墳場和教會外,也有帝王廟、泰國佛舍、門口土地等,她說:「我們身處多元宗教中,雖然歸信一種宗教,但不能避而不見、不對話,否則只導致活在不同世界中,不利於長遠相處。」

  吳彬續指在基督教的宗教神學中有排他論、包容論和多元論三個論說,前者會將對話以宣教為目的,難以有真正的對話。但實踐比較神學,就要透過進入宗教的他者中理解,再將對方的充足帶回基督教神學建構中,令自己更充足。她指在《聖》中運用了西蒙.潘尼卡(Raymond Panikkar)的宗教對話觀,以終極真理為中心的問題,例如「耶穌」和「佛陀」討論苦難、靈魂去向及救贖等,從而呈現一種跨文化視域整合的實在觀。動漫中的二人在討論時即使想法不同,亦不嘗試說服另一方,總以開玩笑來結束,繼而開心共同生活。吳彬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亦能活出道成肉身的宗教對話,彼此不同仍能友愛生活。

  聖公會諸聖座堂主任牧師范晉豪牧師曾於五年前出版《動漫啟示錄》,從動漫談基督教。他指在文字未普及之先,宗教很早期已經用意符表達,例如東方教會的聖像(icon)、西方教會的玻璃畫,修士會透過講解圖象作教導。他認為圖象較文字更能豐富聯想空間,范牧師甚至曾以武俠漫畫《海虎》來靈修,他說:「文士講道引經據典,但耶穌講道是講故事,見到漁夫就說得人如得魚,是很Contextual(合乎情境),透過感人肺俯的故事,讓人聯想起信仰。」他認為任何故事中都有真理的種子,優秀的動漫自然也有真理,若能發掘出來,將會成為預工的媒體,更容易與未信者溝通。

  范牧師又從動漫發展總括出信仰的三次衝擊。第一次衝擊是如《鐵甲萬能俠》的階段,信仰某程度賦予信徒能力對付惡魔,他稱之為個人信仰的階段。第二次衝擊是如《高達》、《超時空要塞》,踏入亦正亦邪等世界處境,尋找信仰對處境的意義,是信仰歷史處境的呼召。第三次衝擊是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充滿宗教符號的信仰生命,有聯想空間,在多元處境下尋索到自己的拯救,故事能夠跨越世代限制,由不同人有不同詮釋,是最高的靈性層面信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