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公會—
淺談早期來華的香港聖公會歷史


2622 期(2014 年 11 月 23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第一批來華的聖公會教徒包括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及隨船來華的牧者,他們於馬禮遜來華幾年後到澳門。香港於一八四二年成為英國殖民地。一八四三年,史丹頓牧師(Vincent Stanton)被委派到港擔任殖民地牧師(Colonial Chaplain)。在他到任前,聖公會已有計畫建造一座教堂。他曾留華數載,後返回英國,並開始為建造聖約翰座堂(建於一八四九年)及聖保羅書院(創辦於一八五一年,香港最早期中學之一)籌集款項。

  一八四九年頒布的《英王制誥》(Royal Letters Patent,即《香港憲章》)規定成立維多利亞教區,施美夫(Bishop George Smith)被委任為第一任主教。他亦曾早年來華,為英國海外傳道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簡稱CMS)考察在華傳教前景。事實上,英國海外傳道會派遣到香港的英國傳教士較任何一個地區為多。而施主教對發展中國教會具有強烈興趣,並耗費大量時間探訪了教區內包括整個中國及日本的地方。其後,他按立羅心源為香港首位華人會吏,並開始在他的管轄區內修築教堂。

  施美夫主教(1849-1864在任)與其繼任者柯爾福主教(Bishop Charles Richard Alford,1867-1872在任) 管轄了聖公會有史以來幅員最廣的區域,不僅包括中國,還包括日本。但當英國差會決定劃分華北為一新教區時,柯爾福主教辭去了他的職務,因他認為如此做實際削弱了他的權力。一八八三年,日本已經開始成為了一個獨立教省。一九零六年,福建亦成為一個新的教區,且一直是聖公會在華最大的中心。其後,廣西—湖南教區於一九零九年也成為了另一個教區,一九四七年,產生了雲貴教區。新教區的成立代表着教會的緩慢成長。與此同時,香港社會亦產生變化,基礎設施的建成,鼓勵了貿易及投資。

  聖公會為香港及中國沿海其他城市的海員傳道事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雖然教會起初即處於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的管轄,但實際上,政府在一八九二年頒布的政策表明聖約翰座堂及維多利亞教區「不受政府資助」 (“disestablished and dis-endowed”)。因此,雖然在教育和社會服務工作方面仍繼續受惠於政府資助,但教會卻日益發展出了自養的方式。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期間,英國海外傳道會的傳教士在香港開展中、小學校,而華人基督徒在其中擔當着重要的角色。此外,華人基督徒亦成為社會福利事工及慈惠事工的先驅者,其中包括為弱勢羣體創辦學校、為老弱者開辦收容所及提供免費醫療。與此同時,傳教士及華人基督徒雙方都設法解決一些重要社會問題,如防止吸食鴉片及提高婦女地位等。一直以來,對教育及社會福利的承諾都是聖公教會的一個重要特徵。

  中華聖公會的成立

  直至二十世紀初,聖公會的自身問題之一,就是中國與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的傳教張力。為求合一,主教及牧師分別於一八九七年、一八九九年、一九零三年及一九零九年舉行會議,對此進行探討。這些討論促使了中華聖公會(The Holy Catholic Church of China)在一九一二年的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主要的新教教會。一九三零年第七次蘭柏會議(Lambeth Conference)確認了中華聖公會為一個獨立的教省。

  港粵教區 (華南教區)在一九一三年舉行了第一次議會,並與維多利亞(英國)教區重疊,且限制於香港地域。這種教區重疊的情況,以及中、英之間不可避免的張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個從未能解決的混亂局面。在維多利亞教區,早期的主教由殖民地部任命,他們都是從屬於英國海外傳道會。包爾騰主教(Bishop Burdon ,1874-1897在任)不僅是一位忠於教會的傳教士,同時亦是一位漢學家,他曾翻譯了最早華語版新約聖經及公禱書。從屬英國海外傳道會,又有在寧波工作經驗的霍約瑟主教(Bishop Hoare,1898-1906在任),是第一位由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委任,而非由殖民地部任命的香港主教。而致力推動教區發展及與中華聖公會建立關係的倫義華主教(Bishop Lander,1906-1920在任)和杜培義主教(Bishop Duppuy,1920-1932在任) 也同是由坎特伯里大主教所任命。但何明華主教(Bishop R. O. Hall ,1932-1966在任)的任命則首次由中華聖公會主教院確認。

  華人聖公會教堂之發展

  英國海外傳道會的傳教士和主教,皆支持聖公會漸趨中國化的建議,但最終主要的工作還是由華人基督徒自己來落實。一八六五年建成的聖士提反堂是香港第一所華語聖公會教堂。而鄺日修牧師則是該堂的第一位華人牧師;在一八九零至九一年,他為拓展九龍半島的福傳工作,分別於今日九龍城及油尖旺開展了兩隊福傳事工,建立了今日的聖三一座堂與諸聖座堂之雛形。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教區訓練了不少華人信徒為牧者,莫壽增便是一例,他曾與鄺牧師共事了一段時間,其後返回廣東,並於一九三四年被祝聖為助理主教,他為聖公會發展貢獻良多。另外,李求恩會吏長亦將教會與社會關懷適度的融合,長達四十五年侍奉,亦曾任多年基督教聯會主席之職。這三位牧者都成了香港傑出華人牧者的典範;就華人牧者而言,他們延伸了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將信仰融合於生活裏,努力在當下處境中見證基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