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


2700 期(2016 年 5 月 22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贖罪是基督信仰的一個核心信條,但也是現代信徒最難理解的教義。

  西方基督教思想往往從一個所謂「客觀」的角度去看待贖罪的問題,讓整件事變得非常理性,就好像處理一樁法律事務那樣。影響這個看法最深的,是當時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倫(1033-1109)。

  一般人最常問的問題:為甚麼上帝不能就以祂的慈悲憐憫赦免世人?安瑟倫說祂不能,因為祂必須尊重自己制訂的道德秩序。祂不能違背自己。罪惡必須被懲罰;債務必須償還。而這正是需要基督介入的地方。

  安瑟倫的邏輯是:上帝不能償還那債項,因為祂並不欠誰甚麼;人也不能還,因為他自己已身陷囹圄,無力償還。只有一位能夠,就是完全是神也完全是人的那位。你不能說這沒道理,卻總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自圓其說。這樣硬梆梆的推理,似乎跟耶穌的教訓亦頗有出入,譬如浪子的比喻。

  聽過一位改革宗的佈道家企圖用比喻解釋赦免必然牽涉代價的道理:一個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爸爸心愛的花瓶,爸爸後來原諒了他。但這原諒並不是白白的;這原諒背後的代價,就是那打碎了的花瓶。因此原諒永遠是附有代價的。

  但這豈不剛好說明浪子比喻的道理:浪子的父親是毫無條件地原諒了他,甚至令大兒子覺得自己的努力、安分是白費了。但浪子卻確實白白地浪費了多年的光陰,吃盡了剛愎自用、任意妄為的苦果。換句話說,父親的恩典是白白的,而浪子本身亦付上了偏行己路的代價。這並不需要太複雜的邏輯。

  當然這贖償的說法也不是安瑟倫自己想出來。它可以追溯某部分的新約經文,特別是保羅書信及希伯來書。但安瑟倫卻是將那些具象徵意義的經文推到一個邏輯的極端,以近乎三段論式的字面邏輯強加於充滿隱喻的舊約祭禮。這論式背後有很強的道德主義甚至律法主義的味道,對日後羅馬天主教及基督新教的救贖論有莫大的影響。而我想說,這絕對不必是忠於聖經的唯一詮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