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日常


2815 期(2018 年 8 月 5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除非你願意把眼前的食物與人分享,否則就連一口也別吃啊!」這是一道家訓,出自德蘭修女父親的口。

  這位爸爸是個成功的商人,不時在家接待不同階層人士,更加格外顧念貧窮的人。小小德蘭很早便發現,家裏經常有位老婆婆前來討飯。「來歡迎她,要有熱誠兼有愛心,」爸爸不忘叮嚀。 

  可惜,爸爸在她八歲時遭遇不測,他的家產更被生意夥伴鯨吞。頃刻,舉家陷入財困,媽媽亦要獨力撐起整個家,靠針線活兒維生,身兼父職照料三個孩子。儘管如此,媽媽依然念記那些更為不幸的人。每個星期都會攜帶一袋二袋食物,探望一位被家人遺棄的老婦,替她清潔家居。另有一位酗酒婦女,渾身長滿了瘡,可是媽媽的恩手沒有畏縮,照樣觸碰她的肌膚幫她沐浴。另有一個家庭,父母突然離世,留下六個孤兒,這位媽媽自此開放飯桌,讓六小口不至飢腸轆轆。

  這些事,一一發生於日常。德蘭修女的媽媽不會敲鑼打鼓四處宣傳,但會鼓勵兒女一起作。所以,女兒日後立志服侍「窮人中的窮人」(the poorest of the poor),絕非無跡可尋。 

  類似的仁愛行動也在另一個家庭上演。她是我的友人,在小時候每隔一段日子,爸爸就會牽着她的小手,走到老遠一間報社捐款,支持該報創立的慈惠基金。女孩長大後,遇上一位好男生,兩人在拍拖時建立了一個習慣,每月自行來個「饑饉半餐」,只吃麵包、喝牛奶,把原本花在外出用膳的錢省下來,然後悉數捐出。 

  日常之所以重要,我們可以重訪古道探出原因。「倫理」(ethics)一詞,英文源自希臘文的“ethos”,原文解作「習俗」或「習慣」。不住踐行同一件事,我們便成了某一類人,情況就像一位老師,動輒嚴詞厲色指罵學生的不是,他就會慢慢變成易怒的人。《三字經》上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men are born the same,  but habits make them differ),道理亦是一樣。

  這個功課有待完成。假如家長有意培養兒童擁抱一個大同世界,切記別要流於說教,滿腹大道理,反要勤於日常,敏於踐行。難怪,婚姻輔導其中一招,就是拋出一句「假裝它,直到你做到了」(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建議愛意盡失的配偶超越自身感受,就算千萬個不願意,亦試試做回昔日的小行動,包括寫卡、送花、弄小禮物及柔聲細語等等,久而久之便由戲假做到情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