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信仰的相遇


2910 期(2020 年 5 月 31 日)
◎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 ◎ 黃文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籌辦始末

  從一月五日至今,「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一連刊出二十二期,分別有二十一次訪問以及今天三位中學生的分享文章。對於我而言,這是別具意義的歷程。容許我先扼要說明一下始末。二零一八年八月,我展開「痌瘝在抱:基督教與香港醫療史(1842-1997)」的研究,我希望可使用部分研究資料於服務社區,尤其推動跨越大學與中學之間的歷史教育。〔註一〕適逢《基督教週報》出版五十五週年之大喜,在取得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香港教會歷史研究小組的支持以及華英中學、協恩中學及英華書院的參與,我們合共邀請了二十一位人士接受訪問,包括:教會牧師、信徒領袖、基督徒醫生、基督徒護士、院牧等。各人從個人的見聞與經歷討論香港的醫療需要與教會擔當的角色。訪談內容以紀錄香港基督教醫療的使命、歷史及發展,其中尤為關注早年的歷史、先賢的貢獻、不同背景的基督教醫院及診所的發展、二零零三年沙士的挑戰、社區醫療的需要等。計畫的籌備以及培訓大學生的工夫由我負責,三所中學的老師和校長盡力協調、馬少萍女士一直參與訪問以及負責撰文。學生在籌備及訪問的過程中力求兼顧社會與教會的角度,視野包羅歷史回顧與現況分析。連載訪問既是給予各參與同學發表的機會,具有薪火相傳之意義,也是發揮《基督教週報》促進教會與社會交流的功能。

  萬事互相效力

  正如經文所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章二十八節)。從人所知所想的意念,是項口述歷史計畫在一切都是平常得很的條件下,一如以往其他的社區口述歷史般籌備和開展。二零一九年一月,我培訓參與的二十九位大學生,以及提供不同的史料讓他們研習。之後,他們與六十六位中學生合作,從三、四月期間進行採訪、五月初同學們在研討會發表各自的學習成果。(詳見《基督教週報》2856期,2019年5月19日的報道)。不久,社會事件大規模爆發。若果這樣的衝突在三、四月發生,結果肯定不一樣。暑假來又去,但社會的躁動不安卻有增無減。我們只得力求以平常心面對,馬少萍以最專業的態度把所有的訪問文稿做好,預備從二零二零年第一個主日開始陸續刊出所有的訪問。不料,疫情發生,擴散各地,全球的命運連在一起。在這個時刻,這系列的口述歷史一一刊出,對《基督教週報》而言是最合時宜的內容。從一月起,眾教會以及社會各界都關注疫情的發展,雲彩般的見證使醫護得鼓勵、教牧見恩典、信眾有盼望。因為世界處於抗疫工作之中,也許是一個好時期讓教會思考在醫療事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信徒的醫護如何在崗位上結合專業精神和信仰見證。

  路加的啟示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提及與治病有關的經文不下二十二次之多,佔《聖經》中提及醫治內容約五分之一。路加是一位醫生,他對於耶穌和使徒的治病以及部分患者的困境有細緻的描繪,為我們了解醫患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路加筆下多次描寫到作為醫者的耶穌以及使徒是特別有風采的,從所記錄下來與病患的對話更是入木三分,吸引到遠遠近近很多人的追隨。但是路加並沒有沈醉於醫者「專業」帶來的光環,反而處處表現出醫者最佳的原型:認識到醫療工作的本質及其限制,上帝才是生命之源,關懷病患者的身、心、靈的真正需要。對於參與的九十五位同學而言,這項目有助他們接觸香港歷史以及探討基督教如何落實「全人醫療」的信仰理念,是一次難得的歷史課、通識課,更是宗教與倫理課的學習。以下三則中學同學的訪問後感,或多或少反映出他們領略到路加的啟示。

  〔註一:訪問同學所獲取部分的研究資料由此研究項目(研究資助局編號:12602818)提供,謹此向研究資助局致謝。〕

  黃文江(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社會科學院署任副院長(學與教)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我們這一家】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