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彼得前書教導
 迎接社會未來挑戰


2912 期(2020 年 6 月 1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環球聖經公會於五月十五日,在該會Facebook專頁直播「彼得前書與今日香港」講座,建道神學院聖經研究系助理教授陳偉迦博士剖析《彼得前書》部分經文,提醒基督徒要有被逼迫的準備,認清自我身分,面對未來社會的困難處境和挑戰。

  陳偉迦博士首先介紹《彼得前書》的寫作背景,寫作時間約在主後六十四年,當時羅馬發生大火,羅馬皇帝尼祿將失火責任推卸給基督徒,結果當地信徒被無故逼害,被逼分散到不同地方。他引述一章一至五節,指分散在各地寄居的信徒是被揀選的人,其中「被揀選」一詞代表上帝會拯救施恩及作奇妙的事,但同時經文又指他們是寄居者,當時人難以明白這概念。

  認清「被揀選」身分 回應社會困境

  陳博士以舊約中亞伯拉罕的經歷解釋,亞伯拉罕是被上帝揀選和呼召,以一個寄居和客旅的身分走進別人的地土,過程中面對各種艱難處境,上帝都介入帶來拯救和祝福。另外,猶太人也是上帝所揀選的子民,被擄後過着寄居的生活,盼望能重返耶路撒冷,可見「被揀選」和「寄居」在舊約中並不罕見。他表示,人們常以為「被揀選」是得勝的意思,但彼得前書卻根據舊約觀念重新詮釋,指出「被揀選」的真義與「被流散」、「作客旅」、「寄居的」、「被迫害」和「被污名化」等扣在一起,信徒要認清自己的身分,才能預備好面對痛苦和挑戰。他形容,今日香港社會充滿荒謬之事,很多事都在錯誤的軌跡上運行,縱然基督徒發聲便會被污名化,但也要準備好以此獨特的身分,面對社會和信仰的真相。

  從經文所見,人被揀選是上帝刻意安排的,但被揀選者卻要經歷流散寄居,對信徒而言,確實難以理解這「弔詭」的真理。但他強調,即使亞伯拉罕經歷困難重重的客旅生活,上帝仍應許其子裔如繁星般多,可見被揀選者雖活在困難處境,但上帝也從沒有放棄拯救。陳偉迦博士直言,信徒需要聖靈的工作才能明白以上的認知,以致甘願在被人污名化和迫害下,預備好心態面對香港未來困難的光景。

  他續指,耶穌是被揀選為世人的救主,卻同樣經歷寄居、被污名化和棄絕,甚至順服天父的旨意,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徒也應順服及以耶穌為榜樣。他重申,彼得提醒「被揀選」不是指高高在上的身分,相反是要經歷各樣苦難;今天信徒面對動蕩不安的香港社會,或會感到迷惘焦慮,但卻要認清自己所走的路是上帝刻意安排的,故應無懼遭遇攻擊或流散,也要以寄居的心態為主作新事。

  保守心思意念 為上帝作新事

  至於二章九節,經文提到「要使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陳偉迦博士坦言,離開黑暗進入光明並不容易,因為對人性而言,離開安舒區進入逼迫是一件黑暗的事;但經文教導卻剛好相反,被棄絕和流散才是光明,那些看似光明的情況正是要急急脫離的黑暗處境。「原來黑暗不是我們以為的黑暗,只是我們不想看到的東西……這就是這段經文精彩之處。」

  此外,陳偉迦博士又特別提到二章十三至十六節,當中提到「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懲惡賞善的官員。」他指,根據《彼得前書》的前文後理,人順服制度時,上帝才是永遠的真正掌權者,所以人一切的制度先要以「主的緣故」作為大前題。因此,當政權不賞善罰惡,信徒要相信因主的緣故,上帝會介入處理,信徒只須懂得分辨好壞,繼續保守心思意念,在自己的身分和崗位上按上帝呼召而行。

  他補充,聖經並無提供世界上所有複雜問題的答案,但卻可肯定上帝是歷史的主,君王的心、政權的延續和傾覆都是上帝命定的,狂傲的君王最終只剩滅亡和被審判之路。所以他寄語基督徒,前路相信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只要「做好」本分,在掙扎和眼淚的經歷中,方會看見上帝所要作的新事。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我們這一家】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