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退為進思南洋


2932 期(2020 年 11 月 1 日)
◎ 福傳中華踏腳石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新教來華首人馬禮遜,由選定工場到起步出發,至抵埗中國立足生活,都身處重重劣勢。馬禮遜堅毅奮進,踏足中國幾年已能掌握中文。他開始編寫中英辭典及翻譯聖經;這是差會給他的兩項主要任務,是新語文工場的最根基工程。

  馬禮遜遊走於澳門及廣州兩地,活動飽受監管,事倍功半。居留久了,他更切實見識社會民情及地區局勢。澳門及廣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以至廣東及福建沿海地帶,頗多民眾遠赴東南亞地區謀生,由來已久,形成具規模的南洋華僑羣體。這些社羣沿用家鄉方言,書寫中文,維持中國生活方式;仿如一處海外小中國。

  當馬禮遜瑟縮於澳門及廣州時,新教國家荷蘭和英國早已伸延海權至東南亞。一六一九年荷蘭佔治爪哇的雅加達,一六四一年進佔馬來半島的馬六甲。一六九零年英國管治印度東岸的加爾各答,一七八六年進佔馬來半島的檳城。除了加爾各答,這些港市都有具規模的華人社羣。

  南洋華僑社羣,與新教國家佔治南洋港市,原本是兩個性質南轅北轍的現象,竟然巧妙地融合起來;因為荷蘭和英國在這地域佔治的港市,也是早有華僑社羣的港市。因着兩國佔治之後進行建設,南洋產生更多人力需求和發展機會,於是吸引更多廣東及福建民眾前來謀生,促成南洋華僑社羣更形壯大。馬禮遜由此萌生一項促進福傳中華的新意念。

  既然荷蘭和英國於東南亞佔治之處建設歐洲式港市,若在該處設立宣教站點,宣教者就可以相對安全和自由活動,工作效能就較佳。這些南洋港市都存有龐大華僑社羣,宣教者在其間自然生活,可以隨意學習中文,貼近認識華人文化;進而較能編製適合華人的傳道材料,至終向華人傳道。

  華僑跟本鄉親友都會往還互訪,告老還鄉者亦在不少。在南洋設立站點,帶領華僑歸主,甚至培訓華人信徒去傳道,他們就可以成為福傳中華的種籽。

  區伯平(撰述、繪圖、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