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物我—物.環境


2990 期(2021 年 12 月 12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們如何建立學習者與環境關係呢!我建議運用聯合國教科文組通過與環境相關的特定日子作參考。學校不需要全部跟隨這些日子,每年有一或兩個已很好,並按這日子設計一系列活動。以下,讓我舉些例子。

  第一,每年三月二十二日是世界水源日、六月八日是世界海洋日。學校可以以水、海洋、河流和水中活物推動相關環境課題教育。世界水源日對生活在香港的人可能會覺得陌生,因為香港人已有一段很長時間沒有經歷制水。此外,香港已差不多沒有農業;但對很多地區,水資源是很重要,水源缺乏導致種植失收,令他們生活因而陷入更貧窮,鄰近的台灣就常遇到水資源缺乏。到二零二五年,有十八億人將會生活在水資源絕對稀缺的地區和國家,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可能會生活在水資源緊張的條件下。認識水源與生活的關係、了解不同地區面對的問題、明白處理污水、珍惜水源和用水等等成為教學的內容。

  世界海洋日是一個很吸引和投入的課題。除了可安排一些海水活動外,我們可以更多認識海洋生物,並他們面對的困難(例如,污染、過分捕捉、填海、海洋氣溫上升),從而反思人類責任和計畫相關行動。此外,我們可以介紹地球暖化對海洋的影響,並由此帶來的厄爾尼諾現象等。每年都可以從中發展出不同主題,不會重複。

  第二,聯合國教科文組也定了每年三月三日的野生動物日和五月四日的世界候鳥日。香港雖小,但我們對野生動物和候鳥並不陌生,因為香港是很多候鳥的中途站。除了在知識層面承認香港野生動物和候鳥外,近日有關野豬事件是一個很好教育的課題。是否絕對不可以殺野豬?野豬與人類如何共存?又為何西貢的牛隻沒有被殺害呢?除了這些外,我們也可以認識郊野公園的設計,並安排遠足和到濕地公園考察,培養觀察野生動物的性情,其中有雀鳥、蝴蝶、蜻蜓和豆娘。

  除了對大地的責任外,人與環境的關係也要培養一份情,是與萬物憂戚共存之情。事實上,只有有情的教育,人才不會被工具理性主導我們的生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