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宗教改革以後,教會宗派紛紛而起,各宗派有他們自己的聖詩頌歌。所以不能一一詳述,只能將兩位宗教的改革家路得馬丁和衛斯理的聖歌拿來作代表,因這兩個改革家對後來教會影響很大。
據朱維之敎授在他所著的「基督教與文學」一書中,他將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工作作一簡單比較。他說:『拉丁聖歌,表露的都是基督教舊敎卽「加特列」(按:卽公教天主敎)底思想。近代新敎(按:卽基督教)底聖歌更佔重要的位置,因爲新教的崇拜儀式中十分着重聖歌。舊敎所表現的最高藝術是大禮拜堂等偉大的建築物,及其光彩奔目的畫和窗飾,文學方面貢獻不免爲這些炫目的造型美術所遮掩。新敎的最大貢獻却正是文學,聖經的翻譯,聖歌的創作和編譯這些文學可與日月爭光縱有巍峨的禮拜堂亦不能掩蔽它底光輝』。這就是宗教改革後教會聖歌兩種不同的地方。
前一章所提到的拉聖歌作家,其中有很多是德國人,不過他們是用拉丁文寫作而已。在中古時代,天主教嚴禁各國信徒在崇拜時不得用自己本國的創作聖歌,但德國人却不願意聽從這些禁令。初期他們因爲在禮拜中可以歌唱自己本國人所創作的聖歌很少,故他們除了崇拜聚會外,盡量找機會來學習創作和歌唱,不論在任何節期或家庭的聚會都努力學習,當時聚會所唱的詩歌,雖有自己國人用自己文字創作的,但亦有不少是由拉丁文翻譯的,這是德國教會聖歌初期的情形。
由於德文的讚美詩,我們不能不提到宗教改革的革命家路得馬丁(Martin Luther),他是一四八三年十一月十日生於德國撒克遜省的一個小鎮上,當他年靑的時候,見到當時的教會,因拉丁聖歌的通行,歌詞歌譜很難學習,遂引起了改革聖歌的心願,當他大學畢業之後立志獻身宗敎,作一個神父,後因當時教會腐敗,他大胆發表宣言,公開地宣佈敎會的腐敗和弊病,列舉九十五條宣言標貼於威丁堡大禮拜堂門口,不久他完成了歷史上最偉大的宗教革命。後來因爲同意他主張和擁護這種革命的人日益加增,爲了增强革命的力量,和革命的深入徹底,他作了很多歌曲來歌唱,加增同志們的信心,這些歌曲是用他本國文字所寫的,這樣,拉丁教會聖歌創作漸漸轉爲各國教會用自己本國文字創作了。
路得馬丁一生共作詩三十七首,大約在他開始創作後,每年平均寫詩一首。在「普天頌讚」裏採用他的作品共有三首,這三首是「深處呼求」歌(第二七七首),「堅固保障」歌(第三三三首)和「馬槽」〔第四五二首)
路得馬丁所作的聖歌有很多是從民間流行的歌,曲中採取出來,經過他的修改而成的,這種採取民間的歌曲直接也影響了天主教聖詩的改革(在後另一章再述)。德國最先的白話詩集是公元一五二四年出版的,當時只有聖歌八首,其中四首是路德馬丁所作的。他的朋友(如宋維斯Jonas和依DP.Eder)中亦有很多是大音樂家的,對聖歌都有很多的貢獻。
揭頁版內容刊載於《基督教週報》1964年第8期第5版
揭頁版可瀏覽以下網址:
http://christianweekly.net/1964/19641018/mobile/index.html
【要聞】
【文林】
【以琳手記】
【元範室】
【家庭婦女】
【寓言】
【寰宇教聞】
【教會消息】
【教會聖歌史】
【新聞】
【漫畫】
【禱文】
【聖畫與畫家】
【芥子集】
【論壇】
【講壇】
【讀者版】
【雪居短簡】
【靈修一助】
【靈裏的禱告】
【青年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