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重尋到理想再建-希望和夢想:教會大學會否「重生」?


1840 期(1999 年 11 月 28 日)
◎ 古道今詮 ◎ 梁元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會大學會否在中國大陸上再次出現?從一九八五年到現在的教會大學史的研究成果看來,似乎不少學者對於教會大學,在近代中國所做的貢獻是頗為認同的。不少文章和書籍都認為教會大學對中國的處多過壞的影響。縱然也有一部分學者仍然存著否定的態度,對教會大學的傳教目的及附庸於西方文化有嚴厲的批評,但不再有毛澤東時代一概抹煞和「鬥垮鬥臭」的局面。

   至於校友們的回憶,更多是緬懷過去,憧憬著重建舊校的機會。依我看來,若是純粹從政治現實而言,較為中立甚至全然正面的歷史評價,並不會改變現存的大學規制和促成教會大學的重現。反之,校友們的努力和要求似乎能夠產生更大的效果。我們知道,至少有三所教會大學,在其校友的推動和斡旋下,獲得了一點點的成績。例如:燕京大學的校友要求燕大復校不果,但得到政府的許可和北大的支持,在京城內北京大學分部設立了「燕京研究院」,以燕大校友、北大教授及中國科學院院士侯仁之教授擔任名譽院長,開辦了一些專業課程,也和加拿大安大略大學合辦一些英國文學及聖經研究課目。另外,金陵女大的校友亦秉承故校長吳貽芳的遺志,努力復校工作。獲得南京師範大學(即金女大校址)於一九八九年撥出土地興建「金陵女子學院」和「貽芳園」,現已規劃妥當,並且開辦了英語、營養、會計及家政四個專業,一九九四年又增設了金陵婦女發展研究中心,由南京師範大學政教系教授李振坤負責。目前「金女院」還在進行「三大改革方案」,即(1)建立教師隊伍(2)改善辦學條件及(3)學生歸口管理。

   這種「校中辦院」和「專業依托」的模式,使到在北京大學之下有「燕京研究院」,在南京師範大學之下有「金陵女子學院」,而且在廣州中山大學之下有「嶺南研究院〞,主要是辦一些商業各會計的專業課程。這些以教會大學舊名復辦的研究院和研究所,多數是以校友會名義經辦的,也是老校友活動的中心,而且主要的辦事人員和教員,也同樣來自白髮蒼蒼的校友群。因此,這個「復校」模式,似乎現在尚且可行,但到了老校友漸漸老成凋謝之後,就會難以為繼的了。

   除了政治上的理由之外,在沒有任何資源,校園又被佔用的情況之下,教會大學要求復校的可能性極少,「校中辦院」的模式卻會是愈來愈普通。換言之,在現在中國的大學制度中,在某種情度上可以容許教會大學的舊傳統仍有一席之地(雖然是很小的和受著頗多限制的一席之地)。

   第二種「復活」,可以借用牟宗三「新儒家」的詞語說:是「曲成」。本來當前的中國教育制度是不容許有教會大學的,但在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之後,則在中國大陵政權出現了之下三所「教會大學」,那就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及香港嶺南學院,它們都是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的成員。由於「一國兩制」關係,中國政府也沒有要求香港教育改制。一直以來香港已有的教會大學、中學和小學,以及其他宗教所辦的私立學校,亦在一九九七之後照樣過渡。形成了「曲成」的局面。不過,香港的教會大學在政府管理和資助之下,是否能夠完全維持其獨立傳統,則是另一個問題了。而香港的教會辦學經驗,又會否對封閉已久,管治深嚴的大陸高等教育體系有所衝擊,在目前看來,我看機會還是不大。

   不過,話說回來,在不久的將來,即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中國大陸會否容許教會大學再次出現?我還是抱著頗為樂觀的態度,主要基於下列幾個原因:

   一、在教委管治以外的私立大學已經出現

   二、中外合辦的教育企業己經起步

   三、教會大學校友所做的復員工作已有了初步成績

   四、教會大學史的研究指向一個頗為正面的評價

   正因如此,我還是存著滿懷希望!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徵文比賽】

【童話世界】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