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童長大到五歲,已是一個可了解幼兒智能的時期。在學術角度而言,智能是精神能力的總和,包括七方面的探討能力:
綜合來說,這七項「能否」是針對聆聽、傳意、數字、描繪、推敲、歸納和記憶。
家長們常感困擾於子女的領悟力很低、功課追不上、甚至擔心五歲後的可塑性已很低,故對子女漸失卻往昔教育的熱誠。
近年心理學已流行「智能指數並非終生不變」的論據,起碼尚有十至十五分提昇的機會是存在於五歲後階段,故此有早熟與大器晚成的兩種情況,前者可能是在幼稚園階段成「星級」學子,而後者卻在小學高年級起才被發掘才華。
我很相信今天香港社會要大力促動那群有「大器晚成」潛質的孩子,雖然他們在幼稚園至小學都使人失望,很多老師也覺得花心思在他們身上已是徒然了,所以我希望這群孩子的家長們要加倍地用心補救孩子們的缺乏。
團體工作是一種看重互動的環境,我們極需在教會內發揮這種以關懷孩子和啟發孩子的小組活動,因為孩子在汰弱留強的學生生涯中已感受不到關懷和啟發!
有否想過在兒童團契引進聆聽、傳意、數字、描繪、推敲、歸納和記憶?導師們,試在週會程序動動腦筋。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徵文比賽】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