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七九年秋遷居銅鑼灣,到如今二十一個年頭了。居處正在維多利亞公園畔,得有地利,每天晨運有個好去處,除了出門或是稍忙、風風雨雨之外,很少間歇。
十年人事幾番新,何況倏忽間兩個十年。到慣了的老地方,倒真是景物依然,沒有怎變,園裡的花草樹木,凋謝、茁長,不知經過多少回,寒來暑往又多少番,實在找不出甚麼痕跡。可是在人的方面,每天的常客或過客,就有點雖未至面目全非,但也都在悄然地消失了,也不都是老成凋謝,想來是行不得也哥哥。
晨運客的活動是各適其式的,南拳北腿、各宗拳技,分地鍛練。圍園緩急跑,各自分組。多半是彼此閒談並坐,縱談古今事,就有以省籍、地方方言來分了,我有點方言之便,每清早閩南話夥中閒話幾句,又到冀魯系聊聊天,廣東話也湊湊趣,倒也合得來。
就以冀魯幫罷,起先每天清早佔了兩張長靠椅,每張坐四、五人,熱鬧起來還有一、兩位要站著的。年復連年,有移居國外,有大去了的,有需要傭人攙扶,但還間歇來大家見見面,像是說:「我還在」。大家也不忌諱,倒也很豁達似的,有位老兄像在數「蓮花落」般在說到他的健康情況:
一走二三碼,氣喘四五回;強行六七步;八九魄離軀;
說著還自己搗肩捶腿,斷斷續續哼哼唧唧,幾個老兄都咧開嘴巴在笑,大家嘴裡都少了些遮攔,俗諺說得好:「擘大個口得個窿」。
這是自然現象,誰也逃不離這個框框。如今大家也留心健康了,有些為人父母的,大清早推著嬰兒車,或手拖著孩子到維園蹓躂蹓躂,讓老漢們重溫一下自己的從前、既往,更明明的在指出,老漢們的現在,正是小娃兒的將來,就是這麼的實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