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關懷貧窮行動」
對特首施政報告扶貧政策的回應


1887 期(2000 年 10 月 22 日)
◎ 文林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就董建華先生剛發表的施政報告,我們一群由基督教教會與前線機構(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明光社、施達基金會、工業福音團契、香港木屋區福音團契、新福事工協會、禧福協會)組成的「基督徒關懷貧窮行動」認為特首的施政方針較前踏實,不好高鶩遠,空談遠景,肯承認本港存在貧窮問題,政府有責任增撥資源,援助貧苦大眾,關懷弱勢社群。我們喜見施政報告內多項措施,特別針對貧困長者需要;政府承諾在未來兩年內撥款二十七億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在再培訓方面又投放資源。我們欣賞政府面對貧窮問題的誠意與行動;然而我們深感不足的有下列數項 :

  

1. 貧窮與知識經濟

  施政報告認為「貧富差距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的現象,並非本港獨有......導致貧富差距短期內難以收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以知識為本的經濟的興起。」

  我們認為本港貧富懸殊現象不能只純粹從經濟著眼,浪漫化地寄望新經濟的成功轉型,就能改善與提升低收入人士的經濟水平。同樣,我們不應簡化地看貧窮人士為一群追不上或未能適應新經濟的勞動人口;他們未能分享本港昔日富裕經濟的成果,現今生活的貧困,社會人士不應視為咎由自取。即或新經濟在港成功兌現,也不見得四十歲以上長期失業者或老弱傷殘人士必然受惠。

  

2. 貧窮與社群價值

  站在基督教信仰立場,我們看每一個人絕不是獨立而存的個體,而是社會內彼此相連的契約伙伴 ; 我們要建立「公義與和諧的社群」,其中生活的個體不應只為私利而活,需要學習透過施與受的睦鄰關係,一起建立和諧共融、彼此關懷的社會。因此,政府要率先建立「以民為本」的道德價值,重視每個人的尊嚴,不應只以新舊經濟的標準量度人的價值。政府不應在資源分配方面只從經濟效益著眼,應重建社群的互助互愛精神。

  我們建議政府向外招標競投工程時,要求中標企業要優先僱用本地失業人士。政府須要明白不先糾正不公義不平等,社會難以和諧共融 ; 財富的公義分配 (非劃一分配) 並非「派錢」或「福利免費午餐」,乃是開放民主社會應有的道德價值。社會要達致「同心同德」,政府須要向港人展示的不只是經濟為本的大都市,方為真正「以民為本」情理兼顧的社會。我們建議政府鼓勵民間社團發揮互助力量,民政事務署與有關部門協調與支援,共同塑造美好的香港。

  

3. 貧窮與企業倫理

  實踐資本主義的本港經濟,工商界追求本身的利益是看為正常合理的 ; 但我們不可忽略亞當史密斯提倡創造財富之外,還主張企業家要具備「同情心」作為社會安定繁榮的基礎。現今歐美不少企業深受基督教的倫理傳統影響,或成立基金回饋社會需要,或資助學界團體進行相關研究。政府應推動商界確立一份對社會人士尊重、關懷、互助的企業精神,或透過稅務優惠,或透過間接資助。

  

4. 貧窮與長遠規劃

  貧窮問題既非朝夕可以解決,而政府加增的職位只是臨時性質 ; 我們要求政府成立跨部門扶貧委員會,從事深入而長遠的研究。本港的貧窮問題,成因複雜,牽涉人口政策、生產與消費模式、最低工資、房屋編配與教育水平等不同層面。政府因應本港社會,要儘早制定貧窮線,並研究治標又治本的可行方案 ; 否則只會虛耗金錢在不切實際的再培訓計畫裡。

  我們重申基督教教會與前線機構對貧窮問題的委身,本著基督愛心,扶助貧困,維護公義,消除歧視,承擔社會責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