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在施政報告結語中說:「我注意社會近期出現一種氣氛,傾向於事事猜疑,任意謾罵,甚至否定香港人自己的能力,我知道許多市民對此已感到厭倦,都希望社會上少一點戾氣,多一點祥和;希望能避免不必要的爭拗,代之以更多理性的討論。」
特首這一番說話,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絕大多數市民所企盼的。
不過,倒想問問為甚麼我們的社會會出現:事事猜疑,任意謾罵的氣氛?在社會上,又是否真的事事猜疑,胡亂謾罵?誰會喜歡戾氣?誰不喜歡祥和?在大是大非上,是否要放棄所持守的真理?
任何人也有他的理想、生活目標,也有自己一套生活哲學,有他的信仰,難道為自己的理想作出努力、要求,不應該嗎?
說實話,那些願意為著理想、為著自己、為著生計、為著公義......,放下尊嚴,騰出時間,跑到街上請願、抗議,引起關注,實在並不容易,最少他們有那一份勇氣,願意冒著引起關注,遭受唾罵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反效果。再說,又有誰願意犯得著破壞社會的安寧?破壞社會的祥和?教人難過的,倒是那些弱勢社群,尤見最近一群工傷的遺孀及家屬,走出來請願。若他們不站出來,恐怕他們真的被這個社會遺忘!
如果政府的施政合宜,又有誰願意上街?如果政府認為所說的,是真理,所做的,是為市民大眾,那有何足懼市民上街?又有何可怕遭市民謾罵?倒不如:「在謾罵聲中作檢討!」如果政府經常懂得自省、檢視,我們的城市才有希望呢!
溫燕蘭(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