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專家,都是才俊精英,但照樣墮入騙局。在北京,騙子以一紙賀信,七天內騙得人民幣十六萬五千元,讓近五百名專家、學者和名人上當。
騙子在信中告訴精英們,你已入選中國優秀人才金獎,只要寄來一百元特掛郵費便能獲獎,騙款就此源源入賬。
那怕你是學者專家,平時英明神武,就這麼簡單,便上了大當,而騙子不過初中程度而已。
這騙人手法,跟美加一度流行的騙術如出一轍。同樣是接到喜訊,同樣要先寄印花費用。騙得靠退休金度日的阿公阿婆,甘心樂意奉上過千加元「印花費」,換來一場空。
智者早說過,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騙人技倆也是如此。香港政府印的警告海報很發人深省。一隻蛤蟆咯咯叫著,旁白說:「邊有咁大隻蛤蟆隨街跳?」
可惜,言者諄諄,聽者卻藐藐,誰也不相信自己會落入圈套中。每次都叫人想起「國王的新衣」,令人不禁由衷佩服童話家的洞悉世情,把軟弱人性刻劃得何其淋漓盡致。
說到軟弱,最令人惋惜的還是看到知識分子犯罪。受騙還可說是太單純,又或是一時貪念,總算不是主動害人。但犯罪卻不同,譬如早陣子幾宗新聞便說明:知識並不能讓人通達睿智,明辨是非。
科大一名生物化學系畢業生因失業扑頭搶劫被判囚廿八個月;理大生因拖欠信用卡數共十三萬元,在朋友慫恿下鋌而走險,打劫校內女助理教授,雖然自首也需判兩年九個月;還有上市公司前主席做假賬,批發商偽造訂單信貸......這樣的騙案真叫人扼腕。
這些人為了不同原因犯罪,目的只有一個:要急速發財,這「急速」使他們如不知躲避的飛鳥,撲進罪的網羅裡,結果反引來無盡愁苦和窮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