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善被人欺。」這句耳熟能詳的說話,真的無日無之地發生。
一名裝修工人,來港生活二十多年,文化水平不高,鄉音未改,又口吃,不善於表達。
他說曾因一些問題向教育部門了解,換來的是敷衍、被拖延,或著他聯絡學校,有時又被推說,要找的官員、老師不在或放假,過兩天再來電吧。
為甚麼這些情景好像很熟悉似的?這裏不是別的地方,確實是在香港。
公營部門如是,學校的校長、老師也如是。
裝修工人懷疑自己是否因讀書少、鄉音未改、口吃而遭到欺負。
我把他所要查詢的問題,向相同有關部門和學校接觸,換來卻是不一樣的對待。我並沒有告訴他們我是記者,我亦不相信也不同意記者有特權。
為何同樣的查詢,不同的人詢問會有不同的對待?再三細究下,除了詢問要有技巧外,人善確也真的會被欺負。那些自以為是的官員、老師......往往以為勝人一籌,愛欺負能力較自己稍遜的人。
裝修工人的遭遇,並非鮮見例子,在接觸一些草根階層的市民中,經常都聽到同樣的故事。
難道沒有詢問、交談技巧,便要被扼殺知的權利?他們這些遭遇,屬於被歧視嗎?
溫燕蘭(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