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以「快」著稱,連進入千禧年也比別人快了三年,正當全球紛紛訂下公元二千的目標時,香港以九七為目標,連天安門也在倒數九七。那天在滂沱大雨中完成世紀大典。午夜裡,英皇室來巨輪最後一次駛出維多利亞港。三年半後的今天全球邁進二○○一!
三年很快過去,我們已適應了新的旗幟和標誌。通往深圳的關口遲早也會二十四小時通關,這邊稍有通縮而珠海生活指數正上升,就像運河的兩端:水位自動升降,人口和商務的流動也如此,致於文化的蛻變、更替、合成就微妙得多。在香港,我們佩服外來的菲律賓人也好,到港新同胞也好,他們為著謀生求學,很快就學會廣東話,學會港式生活,特別是小朋友,不出兩、三年就已蛻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香港學生,口音完全換過來了,希奇的是他一回到家鄉,只要他願意,他一樣能講一口道地的家鄉話。像這樣文化兩面通的孩子,宣教界給一個名詞,叫他們是「第三文化孩子」。意謂他個人裡面是兩種文化的合成,不是單單A或B而是A和B揉合成的,所謂另類文化或第三種文化。
新一世紀的中國人中,將有大量的第三文化中國人,從孩童時代他們離開老家,鑽進另一主流文化,例如純中國式,台式、港式、東南亞、東歐、北美等等;不論是從哪一地進到另一地方,這些孩子們靈活地、高效地,無偏見地擁抱著兩種以上的語言、文化、價值觀。在社會上將有雙倍的工作機會,在教會裡將成為一流的翻譯人才、福音大使、宣教士!
文化,是看得見卻又看不見的東西,這怎麼說?要看說的是誰?我們很容易就說,「菲律賓人就是這樣子的」或「某某省份的人是那樣子的」。但在近距離接觸,相處中,我們都老是看不見自己有甚麼讓別人不舒服的地方。就算有,我們多半認為自己的習俗都是對的,好的,有理的;而對方的是古怪的,錯或次好的,不能忍受的。別人說香港人說話大聲,目中無人,不易深交;我們馬上回敬:某地方來的人小器、厲害、自大!
新加坡稱為亞洲的安提阿,文化融爐。二十一世紀的香港是否能成為各地中國次文化的交匯點?第三文化中國人將任重道遠,舉足輕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神學生講場】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