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在香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潮,主要當然是中國隊首次進入三十二強。如果這股熱潮純然是人們對足球運動的熱愛,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事實上足球運動的背後卻是有著很龐大的商業利益。足球賭博就是個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香港亦引起很大的爭論,其中更牽涉國際賭波集團。
健康的運動變成了賭博活動,無疑是破壞了其本質。情況嚴重更會導至「打假波」等行為。想想看,如果球員與觀眾都是著眼於比賽背後的賭注,真正的體育精神將何存?
除了賭博外,廣告亦是足球運動的一條財路。以中國隊為例,隊員孫繼海這兩年間,接拍的兩個廣告,便為他帶來二百多萬港元的酬金。與球會對分後,他自己亦「淨袋」百多萬元。教練米路亦被眾廣告商垂青而大賺過千萬港元。
中國隊的隊員們,盡管球技仍需大大改進才能攀上世界級水平,近年卻成了外國球會爭奪的目標。再以孫繼海為例,他於年初轉到英國的曼城球隊,轉會費是二百萬英鎊,即二千多萬的港元。國際級的大球會願如此「大手筆」地爭取中國隊球員,說穿了,其實是看上了中國龐大的廣告市場而已。
有人會說,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如此運作。一切都得向錢看,有經濟效益才有發展空間。總之,一切以法律將之規範化便萬事大吉。他們更會引合法化的賭馬活動為例,強調運動轉化成博彩活動,可以帶來龐大稅收,做福社會。
此論調,是耶?非耶?在這紛擾的年代,是非對錯,實在難有標準。作為基督徒,是非的尺度又應如何擺放呢?
鄭景鴻(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影音視評】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