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為穩定樓市,再一次獻出新猷,可是該等被一些傳媒形容為落重藥,又或非常九招,甚至樂觀的以香港有得救為題來形容的九項措施,卻被不少專家學者,以及身為業主的中產人士嚴厲抨擊,並指有關措施根本救不到樓市,只是協助地產商去貨而已。
怎樣嚴厲抨擊也好,措施公布後即有地產商發表聲明表示在推售旗下樓盤時,加價百分之二至三;翌日,地產股亦應聲而上,前者的加價是支持政府?抑或是清晰知道市民今後如要買樓已別無他求,故所以乘機起價?至於後者的表現,當然是看好未來樓市會好轉,因為暫停賣地及停建、停售居屋,長遠來說肯定對未來的供應量造成影響。
房屋政策的多次改動,實在是香港歷史上罕見,而每次的改變,總惹來劣評如潮,今次其中一項措施是宣布全面撤出私人市場,但與此同時卻又繼續資助置業貸款計畫,政策如此矛盾,難怪中下的小市民普遍認為政府又一次出手托市,並剝削他們因減建公屋而獲得的住屋資助。
另方面,政府早前才宣布訂定七成市民置業計畫的目標,現在又告取消,明明是政府政策,為何可以這麼的沒深思,三時兩刻,喜歡改變便改變。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更對今次的措施留有後著,他坦言如果效果差強人意,或者會進行調整。
小市民總被當作試驗品,房屋如是,教育也一樣,總是任由政府一時這樣一時那樣的改來又改去,每天活在政策的試驗中。
有市民謂若以此引伸下去,政府政策如此不穩定,這個政府值得信任嗎?沒有信任,豈能建立信心?
董建華常籲市民要有信心,但他領導的政府卻經常表現出缺乏信心,究竟他明白甚麼是信心嗎?他說的信心是否光說而不做,就以房屋政策為例,政府的連番失衡表現,完全是對所訂的政策沒有信心!
聖經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十一章一節,二節續說:「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證據。」我們的特首是否要研讀一下聖經,學習下甚麼是信心的功課?
溫燕蘭(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