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廿二日大清早,開啟了電視機,螢光幕上又見人頭湧湧,老少男女,都像當仁不讓,你擁我擠的,人數逾半萬。這些年間,群眾集會示威遊行,已經成了香港的特色,無日無之,到了只此一地別無他處,要是那一天沒有的話,倒真是新聞。今次地區在港灣道,離會展不遠,以為是在紫廣場會師,集隊出發遊行到甚麼地方去抗議。雖然人聲喧嚷,卻不是在喊口號,也不見高舉橫額標語,這天正是星期日,照例該是遊行的好日子,如此情景,叫人有點納罕,難道又是善團在派「平安米」。
原來是一家啤酒商的一招廣告綽頭,「水晶麻將換購」,並不是白白得到的,參加者需先要集齊該公司出品的酒瓶蓋子十二個(或拉環十八枚),再付上港洋一百零八大元,才可以換來一副。
翌日(廿三)全港報章頭版大字標題報道箇中情況:有一家八口通宵露宿街頭,有人走失了子女也懶理,有幾個老婆婆在混亂間跌倒在地,扶起了又再朝人叢繼續排隊,真的是老當益壯。有人受了傷需要救護車送院治理,有人在捉對兒互相對打甚至群毆,有人推著嬰兒車來盛載準備大豐收,真正是漪歟盛哉。如今有一些人的心態,不知是國粹還是港粹,喜歡貪小便宜,又有排隊趁熱鬧的興趣,有些還抱著小嬰孩同來,一呼即集,上千上萬的聞風而至,這成了甚麼世界。
報道中(明報),一段圖文並茂的即場專訪,主人翁竟是個十歲小童,擺在他面前有好幾副換購得來的麻將,這小娃兒意氣風發地在說:
他一家八口分別從天水圍、元朗、屯門而來,早一晚十時到這裡通宵目訓街,最後他更與家人排了兩回,一共換了十副。才十歲的他,自稱已經有了兩年打麻將的經驗,最叻曾和出了「八番」的佳績。他還說:「他的媽媽很贊成他打麻將,認為可以訓練頭腦和提升他對數學的興趣.......」
這是一則實實在在的新聞報道,就算以花邊新聞來說,這代表了些甚麼?母子之間是兩代,又同是一個家庭。也聯想到散居在天水圍、元朗、屯門的幾戶親屬,同有一個愛好,樂此不疲。又幾代同堂,常常湊興的所謂「家庭樂、衛生麻將」,也難得明報記者怎會這麼巧找到這個小寶貝。當然不至近半萬人都是這樣,但這也是一個悲哀的現象。
再說主其事的酒商說:預備了二萬二千副,換剩的一千五百副,少計也超過二萬副罷。交換條件是十二個酒瓶蓋(或拉環十八枚),這是多少瓶、多少罐子的累積,還每副要付一百零八元,又是多大的銀碼。難怪財爺宣佈,連續六個月的通縮沒有了,從這方面來看是否可喜可賀。
又從數字推算這回「水晶麻將換購」帶來的問題,換回來的麻將,是有它的功用的,相信不會用來做擺設,而是用來「手談」,湊夠麻將搭子,來一個攻打「四方城」,好此道者最怕的是「三缺一」。坐下來起碼要來個八圈、十二圈以至通宵達旦。錢財輸贏是參與中人的事,家家戶戶早已有的不算,單以新換購得來的二萬副,每局四個人,人數有幾多?四圈、八圈耗時又多少?
如今不少有識之士,對一涉及「賭」字的都提出反對,大加撻伐以遏賭風,是合宜的、是理所當然的,這樣合法化,那樣合法化遺患不少。大家有沒有留意到「麻將」的問題,其他形形色色的賭博,未必輕易進入每個家庭,「麻將」這玩意,似乎成了聯誼的工具,婚筵、壽酌、晚飯小聚,無處無之。
本來是笑話卻是事實,領有牌照的麻將館(麻雀學校),賭得傾家蕩產,美稱為「麻雀耍樂」,如果又是大聲疾呼的嚷著要禁,試猜猜成效怎樣。倒想提提那些賭博事項監管的同道們,要反的可多著呢,除了馬和波之外,番攤、牌九、骰寶、連到一枝甘蔗、一個柑果、一枚硬幣、......隨時可以定輸贏。這不只是在現今的世代,古往今來,變本加厲,只不過推陳出新,從前犯了是問罪下監,如今罰款輕判,這是末後的世代阿,唯一完全解決的辦法,全人歸主,多做點傳福音的工作,主再來的日子近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家教會】
【牧養全攻略】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基督教週報》四十週年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