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沈默螺旋


2613 期(2014 年 9 月 21 日)
◎ 職場情景 ◎ 鄭景鴻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位朋友任職某跨國公司的香港分公司,最近因總公司下達各地分公司要一起執行的一項新政策而搞得有點納悶。據悉,他對新政策有一些負面意見,認為不能照搬來本地推行。本來,有幾位相關部門的高層支持他的觀點,但經過一番內部協調後,這些人卻傾向跟隨總部提案,不願節外生枝。其他原先支持他的人,也紛紛跟隨「大隊」,朋友失望之餘,也只好沈默下來。

  人若在職場上打滾久了,大概不會對以上處境感到陌生。很多初生之犢,滿懷理想,卻未懂人情世故,初入職場往往勇於表達自己意見,等到入世深了,碰釘多了,便會變得乖乖,多隨大隊,較少堅持一己獨立見解。

  上述職場沈默的現象,也能借用學術理論作解釋。西德(德國統一之前)學者紐曼(Noelle-Neumann)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 「沈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論。那是基於她對政治選舉的觀察: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想法與大眾的觀點不同時,便會逐漸變得沈默,最後甚至會放棄自己原先的想法,傾向認同主流意見。

  此理論可引申到其他社羣,包括職場。在一個組織裏,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意見與主流意見不同時,他會因為害怕被孤立,而選擇隱藏自己意見,保持沈默。結果會做成支持主流意見的聲音愈來愈大,而不同的聲音則會漸漸變成弱勢,最終消失,這就是螺旋效應。沈默有如海上的旋渦,會把弱勢聲音,捲進海底去。

  與眾不同的少數意見,可能是很有價值的真知灼見,可以是組織的創新來源和進步動力。只是,在形勢比人強的社會壓力下,人們多不會堅持自己的意見與想法。魯迅在一九二六年發表的散文《記念劉和珍君》,其中有名句:「沈默呵,沈默呵!不在沈默中爆發,就在沈默中滅亡。」是用以悼念當時為爭取民主而遇害身亡的大學生劉和珍等人的。

  魯迅有關沈默的感慨,已是近百年前的事了。環顧今天的香港,社會爭議不絕,卻漸漸出現輿論歸邊的趨勢。筆者有一位學弟,是香港某大學新聞學系的資深教授,最近把自己多年珍藏的大批學術書籍,分贈學生,並宣布有計畫提早退休,原因是作為教授新聞學的老師,他不能忍受在新的政治形勢下,可能要對愈來愈多事情保持沈默。他能忠於自己的專業職分,敢於挑戰「沈默的螺旋」,是值得尊重的。聖經記載大量有關耶穌教導世人、批評權威的言論,也見證了他並沒有在強勢下沈默。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