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牧職流動現象
 教牧工作量成關鍵


2689 期(2016 年 3 月 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牧同工身兼牧養、關懷和教導等職分,與信徒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其轉職往往對弟兄姊妹造成極大的傷害。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於二月二十五日舉辦「牧職流動」交流會,從歷屆教會普查檢視牧職流動現象,並由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及OnTrack領袖培訓學院院長趙錦德牧師,提出應對及改善建議。

  根據教會普查結果,教牧同工人手不足、缺乏信徒領袖協助、設立差傳部門及提供社會服務,均會令教牧的工作量增加,從而提升了他們離職或轉職的機會。然而,堂會若有明確的分工表、充分的假期供教牧休息及有清晰的異象和願景,則可降低教牧的離職或轉職比率。

   堂會學習賦權文化

  外國曾進行有關牧職流動之研究,胡志偉牧師指結果與教會普查有相似之處,包括堂會有輔導員讓教牧抒發感受、讓牧者清楚知道其職責、設有安息年或無薪假期等制度,均有助提高教牧同工留在堂會事奉的機會。 

  他引述Pastors in Transition一書,特別提到教牧與堂會發生衝突而離開,主要因為長執管理意識強,使教牧自覺難以發揮,也有人不滿堂會財務處理手法,如花過長時間討論撥款事項等。此外,崇拜風格變動、同工之間的關係及擴堂發展計畫等,都是因衝突而離開教會的主因之一。至於個人因素方面,他指牧職使同工兩三年內耗盡枯竭,需要休養生息再上路,建議定期舉行教牧同工退修,重整靈命。「隨着教會愈趨複雜化,對教牧的要求愈來愈高,變相構成了有形無形的壓力,當教牧絕不容易。」 

  「教會『司機位』應由異象主導,而非管理層,若過於着重管理主義,教會只會一直走下坡。」胡志偉牧師指,曾聽教牧同工說部分長執不知權力運用的界線,因過度參與而打擾了同工應做之工,因此建議堂會明確制定長執與教牧間權責所在,明確分工,減少權責不清帶來的誤會。他又提到堂會應學習賦權文化,容許教牧犯錯並給予其實權,尤其對年輕同工要有更多忍耐,可安排資深牧者從旁輔助,幫助他們持續地於職事中成長。此外,教會辦事欠缺靈活也是主因之一,「我知道仍有堂會認為,半職同工不算委身於教會,但其實他們背後大多有個人或家庭需要。」他強調,不論同工工時多少也是委身於教會,堂會應彈性處理工時安排,避免教牧因家庭轉變而離職。

  清楚了解堂會要求

  趙錦德牧師則分享北美華人教會牧職流動的因素,他直言當地教牧轉職或離職原因,大多因為行為操守或關係欠佳等問題所致。「北美華人主任牧師不只帶領隊工,而是帶領不同民族的人。」他解釋會眾背景和語言截然不同,即使同操普通話也分為大陸及台灣背景人士,本土則分為白人及少數民族,而各背景的人都對教會事工、牧養方向甚至敬拜模式存在極大分歧。「牧者要帶領跨文化隊工,必須與會眾多溝通了解,如何有效分配時間是一個考驗。」

  談及如何減低教牧同工的流動性,他強調工場要有具吸引力的視野和方向,同工也要清晰知道自己的呼召,察看能否兼容該教會的價值和文化。「教牧也要考慮事工是否有挑戰性,並用你的恩賜去牧養信徒,同時有空間讓你成長。」因此他籲教牧同工應徵時,必須清楚知道堂會期望的工作要求,從而評估自己的能力,若力有不逮則需仔細考慮,避免日後因職責模糊或與堂會期望不符而離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