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面對青少年自殺行為
 放下對錯判別 用心明白苦處


2696 期(2016 年 4 月 2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已於四月十六日舉行「青少年自殺行為—家長角色」青少年家長專題講座,由該處精神康復者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註冊社工官文慧女士主講。她鼓勵家長在家裏營造安全氣氛,以心與子女交流,明白其需要,平日亦可提高敏感度,察覺是否有自殺跡象,及時尋求協助。

  不少與會家長表示看到青少年自殺的新聞時感到痛心和驚慌,官文慧呼籲,若不幸遇上子女自殺時切忌自責,「年輕人有時太疼錫家長,因而包裝得太好,難以察覺。」她分享由年輕人寫下的心聲,讓家長更明白年輕人的想法:有認為讓家人知道自己的不快,比自己獨個兒不快更難應付;有認為上一代常以自己經驗作比較,卻沒有了解社會環境已急促轉變;有認為只懂說「學生不願捱」的人是推人下樓的一分子。

  她續指,年輕人未能與家人表達心聲,很多時候是因感到不安全,害怕家人的反應,擔心會被否定,也有因怕家人擔心和失望,於是掩飾自己。「人可以很容易分享自己的好事,但難於分享脆弱。一個想自殺的人必然覺得自己很差勁,也是最脆弱的時候,需要有一定安全度才能吐露心事。」常見的自殺成因包括遭受重大壓力、挫折,一時情緒激動而自殺;受憂鬱症、躁狂憂鬱症、焦慮症影響而自殺;精神亂下的非理性引發自殺,官文慧說道:「抑鬱會使人失去動力,絕望感則會令人輕生。有時自殺者不是想結束生命,而是想結束痛苦卻找不到方法。」

  官文慧認為家長角色比社工重要,因血緣關係不能磨滅,她鼓勵家長多陪伴,用心聆聽,嘗試了解當事人的內心需要,「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明白』是一種治療、是一粒藥丸,總是太具體地給予意見,建議他多跑步、多學興趣,但惟有被明白才能溶化當事人的痛苦,繼而自癒。我們要學習先放下對與錯,用心去明白,而非用腦去交流。」

  她又坦言,華人家長聽到子女表達有自殺念頭時,常會逃避,甚至刻意轉移話題。她鼓勵家長可以回應「我聽見你想自殺很擔心,你是否真的有自殺打算」,從而了解當事人情況;同時表達心聲「你離去我會感到很難過」,讓當事人感到被愛和存在的價值。交談間,除了不要責怪當事人,亦切勿說服對方停止不開心,「切勿說『加油』這等離地說話,年輕人覺得這比粗口還要難聽。」她又建議多觀察當事人,若情況變壞,應尋找其他親友協助,一同分工陪伴,減少當事人獨處機會,同時向社工或醫護人員尋求協助。

  若非其家人,官文慧則提醒如不清楚背景,勿亂說「你離去會使父母傷心」等說話,因不排除其自殺原因是源於父母,可使用反問「你在世上會否想念誰?捨不得誰?」代替。親友平日亦可提高敏感度,留意當事人的自殺跡象,包括在社交媒體直接或間接透露、無故向他人道謝或告別,甚至送人自己珍愛的物件、分配財產等後事的處理、搜集工具部署自殺、行為及情緒突變等情況。她又認為基督徒家長可多為當事人禱告,但勿即時以金句作鼓勵,應先明白陪伴,後才以金句作輔助。

  

  面對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家長「應」或「不應」做的事

  五個「應」:

  ·應陪伴

  ·應用心聆聽

  ·應容讓當事人表現脆弱一面

  ·應明白當事人當時當刻的感受

  ·應嘗試了解為甚麼自殺、為甚麼選擇自殺及內在需要

  七個「不應」:

  ·不應不斷為對方尋找解決方法或給予建議

  ·不應「比較」痛苦

  ·不應「否定」當事人的感覺或痛苦

  ·不應敷衍回應

  ·不應說服對方停上不開心

  ·不應責怪當事人

  ·切忌用激將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