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會改革運動500週年
 教會當下的信息—藉上帝的恩典得釋放


2710 期(2016 年 7 月 31 日)
◎ 特稿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二零一七年記念馬丁路德推動「教會改革運動」500週年,在記念之時,我們會重溫路德以及其他改革家的生平、主張和影響,但更重要的是這件五百年前發生的事,與我們今天有甚麼關連?甚麼是「記念」?很多人以為記念就是「記得」的同義詞,是對一件過去的事瞭如指掌,記得愈細緻就愈好。但這只是對了一部分,我們也要從意義的層面來瞭解它,「記念」一方面是指今天的我們再一次重回該歷史事件當中,更深刻地認識該事件的意義;同時我們也將該事件的精神面貌帶到今天的處境之中,想想我們該怎樣走下去。這就是「記念」。

  

  一.回到五百年前的光景

  當我們回到五百年前馬丁路德時代的光景,就看到當時代的一個呼聲――改革。為甚麼路德要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門上?因為他認為教會走錯了路。當時的教會已經成立了接近一千五百年,有很多積習已經深陷而無法自拔,例如教制上「教宗無誤」的解說,發售贖罪券的錯誤教理,教會與國家的權力混淆等等。馬丁路德和很多改革家都覺得非常不妥,教會長此下去必然腐敗,必然與福音背道而馳。因此,馬丁路德在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就敲打出時代的分水嶺,改革是對現實的不滿,對前景不再看好,認為長此下去只會破落、失敗和無法自拔。

  

  二.當時的改革並不單是教義的,也對焦於信徒的生活

  有人認為教會改革運動的中心是改革教義和教理,這當然是改革的一部分,但我們也要深入瞭解路德推動改革的影響和意義,並不單單是教理上,更加是牧養上的,是為着信徒的生活而作的。在當時教會之內,充滿了斂財和蠱惑人心的銷售贖罪券,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將福音中悔改和歸正的動力消滅淨盡。福音原是要使世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但這動力在當時完全被捆綁,信仰的正能量被扼殺,而這亦是促成路德寫下《大問答》和《小問答》的原因之一,因為當時有很多神甫都不懂得教導聖經道理,於是路德就寫了《大問答》用以教導神甫和成年人甚麼是十誡、使徒信經、主禱文、聖洗和聖餐;路德也寫了《小問答》用以讓成年人教導小孩和僕人甚麼是十誡、使徒信經、主禱文、聖洗和聖餐。路德和改革家提出的改革,目標是讓人認識真正的福音,也讓福音的大能釋放被罪惡捆綁的人。

  

  三.將五百年前的改革精神

  帶到今天

  我們也要將當日的改革精神帶到當下,將純正使人得釋放的福音帶到今天香港的處境中。我們首先要問:今天我們的光景怎樣?我們生活得好嗎?福音的道理是不是很準確地在信徒生活各層面中被宣揚?信徒又是否恰如其分地實踐耶穌基督門徒的身分?不單香港,全地上帝的子民今天的生活是否幸福愉快?如果我們和全地的人今天的生活都是豐衣足食,按着真理而行,那我們今天就不太需要改革,不需要將五百年前衞道護教的精神發揮出來,但事實是如此嗎?使徒時代的初期教會表現出美好的團體生活,經歷一千五百年後到路德時代就變得腐化,這樣,教會改革運動肇始至今五百年,教會現在又變成怎樣呢?且看看近百年人類社會是怎樣的光景,這亦是我們今天在香港生活的光景……。

  

  四.近一百年來全球社會的面貌

  五百年前,教會立足在歐洲,以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為界,當中包括現時的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地。馬丁路德發起的改革運動源於德國,最後席捲了整個歐洲。五百年後的今天,教會從歐洲一直傳道至美洲、非洲、澳洲、亞洲等地,現時全世界每個角落都有耶穌基督的教會。另外,自十九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開始,商業、科學、教育的發展成為人類文化的重點,人透過運用機械漸漸能有效掌握生產技術,而這就是近代人類以自己為中心,開始控制他人和大自然的起點,人類社會逐漸遠離上帝,形成近一百多年的世俗化思潮(secularization)。再加上從二十世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鬥爭,最後資本主義全勝,「資本」和「市場」主導一切之後催生了集資、產業化,加上「信息工程」及「傳遞信息的科技」突飛猛進,最終形成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個強力渦輪,一經開動,所到之處都被吸納消化。綜觀而言,全球各地包括教會在內,今天都受着世俗化和全球化的衝擊。長遠而言,那將會是怎樣的景況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世俗化怎樣衝擊教會。世俗化的意思就是人不再以上帝或神聖的觀念來看待地球、人類和一切生物。人將造物主推離被造物的世界,一切以人為中心,以個人的感覺和價值作為取捨,人與人之間的倫理、兩性關係均以人的意願為標準。人在世俗化之下自定界線地生存,不再倚靠創造他的上帝,更不會按上帝的意願或聖經的教導來生活。

  

  全球化是在世俗化之下的一種生活模式,以全個地球作最少障礙或無障礙的交流。這原意本是好的,可以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但在以人為中心的世俗化世界裏,全球化卻逐漸衍生成為一個弱肉強食,奪取資源,以資本攻擊其他較弱小地區的經濟體系的鬥獸場。全球化的好意逐漸被投資、軍事、消費的既得利益者摧毀,貧苦大眾的資產被吞噬,人類生存的尊嚴被忽略,大自然的珍貴資源在全球化之下也被不公平地掠奪。

  

  持平而論,近一百年全球的發展有好有壞,我們在教育、醫療、衞生、人權、法律和自由等領域上,的確有長足的發展。但在近三四十年,人類開始意識到地球的資源有限,生存最重要的糧食和燃料是需要用金錢購買,並且價高者得。在這種資源有限,慾望無限的驅使下,世界上所有事情都變了質,從前的倫理關係變成了貿易關係,人類真正開始了另一場進步或沈淪之戰。教會在記念改革運動500週年之時,就要認清五百年前的贖罪券是個錯誤,同樣,今天人性中的貪婪利用着「世俗化」和「全球化」來逐步遠離上帝和勞役他人,這也是誤入歧途。全地耶穌基督的教會有責任提昇人類的生活水平,同樣有責任守望人類不要被這些事物捆綁。

  

  今天,我們仍然未到絕境,但離這個地步已經不遠了。試想一想,全地的人在世生活,特別在香港,有多少人會是喜氣洋洋、充滿盼望?我們居住的地方需要平均港幣一萬五千元才可以買到一平方呎土地,工時超長,沒有照顧一生而有尊嚴的安老保障;又或者看看全球天氣暖化、過度砍伐樹林、榨取資源、各地難民逃離家園、歐亞販賣人口無日無之,問題和困苦多不勝數。五百年後的今天,上帝交託給教會要使萬民得福的使命,教會有沒有好好盡上這份責任?我們記念教會改革運動,就是將改革的精神從五百年前帶到今天。今天,教會有沒有助紂為虐,或是孤身自保?還是仍有改革家當年的勇氣,按照聖經的教導,再一次帶領教會回到真正的信仰中。

  

  五.世界信義宗聯會訂定的主題――藉上帝的恩典得釋放

  「世界信義宗聯會」(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下稱「世信聯」)以聯繫全球一百四十五個信義宗教會為宗旨,早十年前,「世信聯」為了記念教會改革運動500週週年,已積極籌備各項活動。在二零一三年,「世信聯」就按全球人民生活的情況,訂定500週年紀念的主題就是「藉上帝的恩典得釋放」,並設有三個分題:「救恩――並非商品」、「人類――並非商品」、「大自然――並非商品」。此外,「世信聯」為主題及三個分題分別各出版一本專書,以一套四冊同名的小冊子闡述主題信息。「世信聯」特別強調,這個主題並不是「世信聯」的成員獨有,而是屬於耶穌基督的教會,也屬於全地所有上帝的兒女。

  

  六.當下教會要宣揚的信息

  這四本書正視人類被世俗化和全球化所捆綁,提出從上帝的恩典中尋得釋放,而人被捆綁得最深的就是將救恩、人類和大自然均以商品般出售,這種凡事以商品交易的角度來看人生的態度,自然就是一種捆綁。每本書都有八篇文章,每篇文章由不同作者撰寫,在主題書《藉上帝的恩典得釋放》的文章中,就指出人怎樣得到釋放的信息:

  

  1.重新將人類社會帶回到上帝的恩慈中

  我們要再一次反省,維持教會運作的是甚麼?保障人類持續生存下去的是甚麼?是人類的智慧、人的制度、人的取態?抑或是上帝的恩慈?世人在這百年間,漸漸忘記了一切都是上帝的恩慈。社會和教會的運作不能愈走愈偏向人的價值取向,世俗化和全球化都不會標榜對別人恩慈,甚至提出恩慈就是弱者行為。我們要緊記,教會是從恩典中被建立,人是靠賴上帝的恩慈而生存,萬物都仰賴上帝的恩慈。因此,我們也要做到恩慈相待,這才是教會,才是人類的社會。教會改革運動的核心精神,就是路德尋見一位恩慈的上帝。

  

  2.教會的視野是全地上帝的子民,

  而不只是會友

  教會在求自保的心態下,日漸將教會和社會分割,教會只顧及自身的利益,忽略了關注教會之外的社會才是教會存在的目的。馬丁路德反對販賣贖罪券,本身就是一件影響社會民生,影響教廷財政和政府稅收的一件事,教會與信徒、信徒與社會永遠是不能分割的。但五百年後今天的教會,主動和被動地與社會分割了,以保護自己小小的天地,卻忽略了全地就是屬於上帝。所以,我們要將教會和社會重新放置在正確的位置上。

  

  3.重新以聖經的話來作基礎

  這表示教會對聖經真理的執着。五百年前的教會改革運動就是提出以聖經作為人生價值的標準,對是對,錯是錯。當然,有些問題有其酌量的地方,但今天的情況是教會不再善於以聖經真理來責備貪婪、淫亂、背道、不公義、踐踏人類尊嚴的事,連對於一些顯而易見的罪惡、褻瀆上帝的行為也不再挺身為主辯道,這是隱沒了聖經的真理。如果是這樣的話,教會需否再一次悔改?我們要讓全地上的兒女能夠按照聖經真理而且滿有尊嚴地生活。

  

  4.未來最重要的三樣工作:兩性平等、教育的內容和青年的將來

  有三樣工作是刻不容緩的。第一,男女平等在某些地區好像是理所當然,但在很多地方,特別是亞洲和非洲,兩性關係仍然極待改善。因着男女不平等的觀念,出現很多倫理悲劇,甚至有組織的罪行,這都是虧缺上帝形象的事,如能締造一個在性別上更加平等的社會,更能表現上帝創造的完整,也是一代一代地傳承着幸福生活。

  

  其次,教育的內容必須包含價值觀和倫理,這當然以聖經和三一上帝的屬性而作基礎。過往教育的內容會向社會發展模式傾斜,學校就慢慢變成了職業訓練場,以提供人力資源給社會以取得較高的競爭力,忽略了價值觀和倫理觀的教育。我們要教導學生取自己真正所需,而捨去對自己不好的事情。同時,人與上帝、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大自然的四種倫理關係也必需整合起來,這些才是使人長大成熟的教育內容。

  

  第三,大至一個社會或小至一個家庭,青年人就是代代傳承的接班人。現代的青年人非常聰明好學,但要怎樣引導他們向着豐盛人生的路途而行,這是全世界都關注的話題。在主題書中,特別強調青年人要得釋放,要從完美主義、從固定的教堂長椅中、從教會牆壁中得釋放,並且得釋放的目的是去服事,去創建新空間,去重建社區,更重要的是去改變世界。

  

  《藉上帝的恩典得釋放》的中心思想是一套行動綱領,不再是一些討論的議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教會需要再一次「藉上帝的恩典得釋放」,將改革精神帶到今天,並勉勵我們繼續以上帝的恩慈、教會與社會同行、回到聖經這三個基礎來反思教會和人類未來的前路。我們受到世俗化和全球化的捆綁,但靠賴上帝的恩典,將會重新得到釋放。 張振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監督)

  

  下一期我們將介紹分題的三本專書:《救恩――並非商品》、《人類――並非商品》、《大自然――並非商品》,將於十月底刊出。

  

  教會改革運動500週年系列

  《藉上帝的恩典得釋放》一書四冊――道聲出版社出版

  試讀版

  藉上帝的恩典得釋放:http://bit.ly/1NmiJBR

 

  救恩─並非商品:http://bit.ly/1OhvKYu

 

  人類─並非商品:http://bit.ly/1WeamLb

 

  大自然─並非商品:http://bit.ly/1WPxaQD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