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款待看親子關係
 建立開放自由空間


2727 期(2016 年 11 月 2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建道神學院已於十一月七至八日,於該院市區校園舉辦「當代婚姻關係的透視與重尋」實用神學研討會,從聖經及神學中思考婚姻關係。其中,中國神學研究院輔導科助理教授李何秀婷博士以「客旅不再:從款待的神學反思再試想育兒及親子關係」為題,指款待不單是接待陌生人,更可應用於育兒和親子相處上,藉此培養孩子的獨立和自主性。

  李何秀婷博士指,一世紀希羅文化階級觀念分明,社會看重別人的身分地位,當時兒童地位卑微,聖經中不少描述均反映小朋友是被忽略的一羣,因為能力弱小而需被嚴厲管教。她稱,耶穌道成肉身,強調要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又關顧被擄、失明和受壓迫者,衪對邊緣人士的款待與社會文化形成強烈對比。「所以,耶穌說小朋友可以進天國,對當時而言是一句充滿震撼和革命性的說話。」她強調,福音呼喚信徒表達自己是天國子民的身分,款待正是其中一個方法,更可藉此回應上帝與衪一起建構天國的故事,所以基督徒的行為十分重要。

  她表示,款待在遠古文化及宗教羣聚中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道德操守的支柱,不可或缺。至於基督教的款待更強調接待貧乏和沒有回饋能力者,與當時希羅社會互惠互利的習俗分別出來,同時其目的亦是為了祝福別人。因此,款待範圍廣泛,育兒只是其中一環。

  上帝看重孩童謙遜 款待文化薰陶教育

  「有人帶着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於是抱着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可十13-16)

  李何秀婷博士引述部分學者言論指,耶穌提到「讓小朋友到我這裏來」及「不要阻止他們」,有雙重命令的意思;加上經文提到耶穌惱怒,可見衪認為此事十分重要。「當時小朋友地位微小,但耶穌卻說要祝福他們,正是因為小孩弱小無能,只單憑上帝恩典便可進入天國。」她解釋,上帝看重的是孩童的謙遜和信心,而且上帝接待原是一份禮物,並非基於成就、地位或權力,所以小孩得以成為進入天國的榜樣。

  她表示,箴言二十二章六節及以弗所書六章四節均指出,育兒是父母道德的責任,認為應建立「好客空間」,在款待教導薰陶下育兒。她引述教育家Parker Palmer的著作指,「好客空間」首先要開放,意即營造親和友善的氣氛,孩子才能無壓力地發聲和表達意見,這份自由使他們可冒險探索,父母就像安全基地一樣,在他們碰釘時伸出援手。不過,她指開放不等於漫無邊際,款待時須有清晰界線和期望,方能給予客人安全感和信心。至於育兒亦是一樣,應在家中設有適當的框框,讓子女知道該做與不該做的事,加上父母的支持和對孩子的期望,方能在此空間中與他們相處。「如果父母清晰表達他們的期望,有助建立小朋友的自主性,因為這是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到,而非事事由家長代勞,因此孩子會更有滿足感。」

  李何秀婷博士又提到「棚架式引導」的心理學名詞,意指學習像築棚架般拾級而上,兒童有時或許有能力超越既有的發展區,故父母須敏銳孩子需要,多引導和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藉此培養其自主性。惟她補充,父母常以管教為由變成操控孩子,甚至視他們為要被解決或處理的問題,令親子關係變得繃緊,提醒家長需克服操控孩子的慾念。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