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家庭的親子關係


2787 期(2018 年 1 月 21 日)
◎ 婚姻這回事 ◎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性文化關注組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婚姻家庭是人類社會重要的基石,家人亦是我們最親密的關係,能夠有一段一生一世矢志不渝的婚姻,仍是大多數人的願望。但近年,社會上出現很大的轉變,遲婚、不婚、同居、離婚、再婚現象非常普遍,這現象在教會亦不能倖免,教會如何能回應時代轉變的需要,幫助信徒對婚姻仍保持信心及盼望呢?

  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出版《香港人口趨勢1986-2016》,有關婚姻的項目顯示,過去三十年港人的結婚數目分別不大,一九八六年是43,280宗,二零一六年是50,008宗,離婚令數目則顯著上升四倍,由八六年的4,257宗,升至去年的17,196宗,再婚數目亦明顯上升,男女雙方都是再婚的數目由八六年的552宗,大幅上升十五倍至去年的8,248宗。這些數據顯示香港的離婚再婚現象非常普遍,教會作為社會的縮影,相信信徒中有不少也是離婚人士,面對他們再婚的需要,教會需要作好準備,而婚前輔導的內容,亦要針對再婚家庭的特殊需要,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內容,幫助計畫再婚人士充分考慮未來的挑戰,避免重蹈覆轍。

  離婚家庭親子情永在

  面對新的家庭組合,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必然出現變化,即使再婚,也要繼續共同維持父母角色,一如香港社會福利署的廣告口號「夫婦緣不再,親子情永在」一樣,即使夫婦離婚,仍可與子女保持親子關係。因此,再婚家庭要將孩子的需要也計算在未來的家庭計畫中,也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與機會,可以談論對於父/母再婚計畫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對於未來繼父/母、新生活的期待和擔心。 協助孩子分辨「伴侶之間的愛」與「親子的愛」的不同,兩者不但可共存,還可相輔相承。重組家庭,往往比第一次更困難,尤其涉及孩子關係的再婚,夫妻一開始就同時要做父母,當中完全沒有適應期,加上孩子仍沒法接受父母的離異,當然很難接受一個新爸爸或新媽媽,不勉強孩子稱呼你的新伴侶做爸爸/媽媽,容許用他感覺舒服的叫法。對孩子來說,你的新伴侶不能代替孩子的生父/母,再婚後,要讓孩子與生父/母依然保持密切關係,並給予對方永遠優先的親子位置。

  再婚家庭的角色期望

  父母需要明白子女面對再婚家庭的複雜性及不確定性,會產生憂慮及恐懼,害怕不適應繼親家庭的人事,新婚夫婦既要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亦要幫助子女調適,慢慢建立新的家庭界限,允許不同的次系統交織,盡量強化再婚家庭的融合。此外,根據角色理論(Role Theory),家庭中的成員常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如父母、妻子、子女、兄弟姊妹,家庭生活愈複雜多變,在離婚的個案中,被離棄的一方,很多時都會拉攏子女站在自己那邊,共同對抗新的媽媽或爸爸,愈擔心自己的角色會被取締,新的爸/媽的角色被接納就愈困難,父母對子女的角色期望,以至各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行為及彼此的期望等等,都會影響新家庭的人際關係,因此,在婚前如能好好處理大家的期望,增加大家的了解,以免婚後大家因對角色不同的期望而產生衝突,影響婚姻生活。

  假如教會的婚前輔導,能幫助預備再婚的人士妥善調校對未來家庭角色的期望及親子關係的處理,相信有助他們重新享受家庭的天倫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婚姻這回事】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誰明宣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