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道白鶴山


2902 期(2020 年 4 月 5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相比香港島的地勢,九龍半島固然存有較多低平的土地;可是九龍半島也不是一片平原,散佈在其上,有大大小小的很多山丘。沿着聯合道走到中段,在路旁的一側有一座已經削除半邊山體的「白鶴山」。開鑿這半邊山體,為的是闢建墳場。

  現時位於馬頭涌道的聖公會聖三一座堂,可說是由「平信徒」開展的佈道植堂成果。有信徒夫婦於一八九零年開始在家中聚會佈道,漸漸凝聚信眾,成立教會。然而直至一九零三年才聘得首任牧者,自始之後堂會更加積極全面發展。就在一九零三年,教會向政府申請得白鶴山的西邊山坡,開闢墳場。三年後又在九龍城開辦老人院。

  至一九一五年,香港眾教會首次成立聯合組織,就是發展至今的「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聯會」成立後,接辦了聖三一堂的墳場及老人院,並且擴建。位於聯合道的墳場,現時名為「華人基督教墳場 (九龍)」;它的原本名稱是「耶穌教墳場」。

  來到這處墳場,穿過主入口的通道,就會面對一壁石牆,牆上還有一橫幅完好的初年石刻,標記墳場的名字:「耶穌教墳場」。於教會而言,這是罕有的福傳中華歷史文物,因此現時已用玻璃遮隔保護,減免腐蝕損毀。

  教會擁有一套獨特的專門用語,以便承載和傳遞本身獨特的信仰精神和羣體生活。這套用語要經過不短的時日,才漸漸發展定形的。當二百年前馬禮遜初譯聖經時,他按聖經新約希臘文的讀音,將「受膏者」這個希臘文單字譯作「基利士督」。這四字組合詞的中文發音頗為拗口,不便日常傳講使用;後來的譯本都簡化了,只取頭尾兩個字,成為此後通用的「基督」。

  基督新教起初傳來中華的年間,為求對應和融入本土文化,曾經參照「孔教、孔誕」及「佛教、佛誕」等名號,稱為「耶穌教、耶穌誕」。聯合道的「耶穌教墳場」,反映福傳中華的用心良苦,信仰本色的摸索。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