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離教者數據調查
 反思教會牧養策略


2906 期(2020 年 5 月 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中國神學研究院於四月六日舉辦「離教者的數據分析──解讀教會數據調查」網上研討會,透過調查觀察離教者的特徵,並從神學和教牧角度,反思牧養信徒的方向。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名譽副教授許志超博士於二零零九至二零一三年,與一眾學者進行研究,調查基督徒離開信仰的因素和特徵。其中,團隊進行了橫跨三年的研究,最初共六百三十二人自稱基督徒,惟三年後當中一百八十八人(30%)已改稱自己為無宗教信仰或轉信其他宗教。

  研究其中一部分比較留教者、離教者及非信徒的價值取向,發現留教者對「善行」、「傳統」、「服從」三方面的重視程度較離教者和非信徒高;至於對「自決」、「享樂」等價值的重視程度則較離教者和非信徒低,情況剛好相反。此外,調查亦比較了將會離開信仰者與留教者的分別,發現離教者在「與上帝的超越關係」、「個人及羣體的宗教行為」、「滿意教會做法」、「和教會『夾』」及「與教會成員關係」上均較留教者低,至於「對社會公義的堅持」則兩者相同。

  他強調,以上調查結果為平均數,即只顯示一般情況下的狀況,並不適用於個別例子。他坦言,信徒離開教會原因非常複雜,故不能簡單地在調查中看出離教成因,但教牧卻可觀察以上離教者特徵,推測較高機會離開教會的信徒,反思如何調整牧養策略。

  塑造信徒價值觀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務長暨神學科助理教授黃國維博士指,調查發現留教與否與信徒價值取向有關連,除了可將以上特徵解讀成離教先兆外,教會也應積極回應,盡力塑造信徒價值觀,而非放棄牧養,任由未能迎合教會主流文化者離開。「教會使命不是要將與自己類似,或願意成為門徒的人留下,而是將非門徒者訓練成門徒……叫所有人在羣體中有機會被牧養。」不過他補充,是次調查只反映某幾年間,離教者及留教者的特質和差異,加上香港教會近年正面對新一輪離教現象,相信或會衍生另一番景象,故提醒不要以偏概全地詮釋調查結果,甚至指責某些人或教會。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暨實踐科助理教授朱光華牧師在研討會上,分享一般教牧對社會科學研究的看法。他表示,大部分教牧沒有社會科學研究背景,難以理解文獻或研究內容,加上牧者大多忙於關顧牧養,所以一般都不太熱衷於社會科學研究。他續言,如教牧輕視系統性研究的調查數據,將容易傾向持守既有觀念,未能改善不足;同時思考上亦會傾向理想化,以致難明白信徒實際處境,予人「離地」的觀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